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何会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
位居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晚清四大冤案之首,历经七审七判才大白于天下,案件的主人公杨乃武与小白菜受尽酷刑的折磨,后来在晚清富商胡雪岩、刑部侍郎夏同善以及帝师翁同龢的帮助下才得以 *** 昭雪,最终导致一百多名官员被贬,那么小白菜是何许人物?此案牵涉的官员为何这么多?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杨乃武与小白菜
(一)小白菜不幸的早年生活
小白菜出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地余杭县毕家堂村,毕家堂有几十户人家都姓毕,所以这个村子叫毕家堂,小白菜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她的父亲叫毕成祥,而小白菜的本名叫毕秀姑,因为她长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常常穿白色上衣和一条绿色围裙,所以街坊邻里就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小白菜”。
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占领杭州,第二年占领杭州西面的余杭。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形势危急,清军进攻杭州、余杭。十月份,太平军至余杭与清军展开决战,十二月,左宗棠调集清军十几万人分水陆两军对余杭发动攻击。
1864年三月,余杭失守,太平军撤离余杭,这一年小白菜只有八岁,她从小经历战乱,更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在太平军进攻余杭时去世,从此小白菜与母亲失去了依靠,万般无奈之下,毕母王氏带着女儿小白菜改嫁给当时在县衙当粮差的喻敬天。
小白菜剧照
(二)小白菜与葛品连
小白菜随母再嫁后,与豆腐店的伙计葛品连相识,葛品连憨厚老实,他与小白菜同病相怜,也是早年丧父,而且葛母与毕母非常巧合的改嫁到同一个地方,让小白菜和葛品连成了同乡,后来双方母亲觉得俩孩子很有缘分,王氏做主将十一岁的小白菜许配给二十二岁的葛品连。
随着小白菜一天天地长大,人也是越来越漂亮,小白菜对母亲安排的这一桩婚事很不满,她认为葛品连年纪大,长得矮胖,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她想悔婚。
小白菜常常在母亲面前哭哭啼啼,要求母亲出面解除婚约,在封建社会想要解除婚约谈何容易,毕母安慰女儿说将来问葛家多要些彩礼,让她生活过得好些,小白菜无奈之下也只好认命。
小白菜十六岁那年,葛品连已是27岁,在当时算得上是大龄剩男,葛家提出让孩子们早日完婚,小白菜的继父喻敬天平时对小白菜的事不闻不问,等到小白菜出嫁时,他却趁机想多要些彩礼,除此之外他还要求葛家置办新房,葛家哪有那么多的钱,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最终葛家愿意出140元洋钱(约120两银子,普通农户约6年的收入)操办婚事,80元送给喻敬天,60元用于置办酒宴。
双方谈妥以后,将婚礼定于1872年三月初四。
小白菜剧照
(三)小白菜与杨乃武
杨乃武于1839年出生于余杭县,家里比较富裕,早年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姐弟感情深厚,杨乃武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年仅二十岁就高中秀才,加之他仪表堂堂,在余杭县颇有名气。杨乃武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清朝嘉道年间,吏治腐败,官员徇私舞弊,贪污贿赂,江浙地区在当时是清朝征收漕粮最多的省份,当地的官员趁机徇私舞弊,老百姓颇为不满,杨乃武为人正直,常常帮助老百姓与 *** 作斗争,后来 *** 给杨乃武安插一个“包揽钱粮”的罪名,欲处罚杨乃武,奈何杨乃武据理力争,此事也不了了之。
小白菜嫁入葛家的第二年,杨乃武家招租客,小白菜由公爹介绍,与丈夫葛品连成为杨乃武家的租户。
葛品连以卖豆腐为生,常常早出晚归,后来索性住在豆腐店,杨家看小白菜一个人吃饭,挺冷清的,处于同情叫她一起吃饭,为此小白菜对杨家很感激。
杨乃武饱读诗书,让小白菜很是羡慕,她常常让杨乃武教他读书识字,杨乃武也没有拒绝,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种种行为引来不少流言蜚语,也让葛品连对妻子小白菜产生怀疑,他常常偷偷溜回家中,趴在门外偷听,可是听到的却只有读书声。
葛母发现小白菜跟杨家人同桌吃饭后,对邻居说自己的儿媳妇好像是杨家的媳妇,就这样以讹传讹,传得人尽皆知,便有了“羊吃白菜”的传言,小白菜自此成为众矢之的。
小白菜剧照
(四)葛品连暴毙
随着“羊吃白菜”的传言越传越广,葛品连搬出了杨家,一次县令刘锡彤儿子的好友何春芳欺负小白菜,被葛品连撞个正着。葛品连只是将何春芳骂走,并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更加猜忌小白菜,常常殴打她。
就在小白菜夫妇关系越来越僵之时,杨乃武高中举人,前途一片大好,一天葛品连准备去豆腐店,发现自己的腿使不上力,小白菜让他请一个帮手,在家休息几天,葛品连却没有同意坚持去豆腐店,过了两天葛品连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对劲,艰难地从豆腐店回到家中,小白菜细心地照顾丈夫,还找了医生给他看病,结果抢救无效死亡,葛品连此时只有二十几岁。
葛品连的义母冯氏是个多事之人,她怀疑葛品连非正常死亡,第二天到县衙报案,余杭县令刘锡彤准备出发验尸之时,秀才陈竹山拦住了他,并把“羊吃白菜”的传闻告知县令,陈竹山早就对杨乃武恨之入骨,杨乃武和陈竹山以前常常打对头官司,杨乃武胜多败少,抢了陈竹山的饭碗,陈竹山想借小白菜一案,铲除杨乃武。
余杭知县刘锡彤派人去打听,证实陈竹山所言属实,立即派出仵作验尸,仵作最初认定为烟毒,而刘锡彤的门丁却一口咬定是砒霜中毒,仵作没了主意,他与县令商量后,确定为“服毒身亡”。
小白菜剧照
(五)一波三折
刘锡彤派人逮捕小白菜,并对她严刑拷打,小白菜受不了酷刑,昏了过去,等她醒过来后,刘锡彤已经不知去向,县衙捕役的姐姐阮桂金恐吓小白菜,对她说事已至此,如果供出一切都是杨乃武所为,罪行可以减轻。
阮桂金做好思想工作以后,刘锡彤出现了,他对小白菜再次动用酷刑,逼其招供,小白菜按照阮桂金教她的说,是杨乃武给了她一包流火药,丈夫服下后暴毙。
刘锡彤拿到供词后,随即逮捕杨乃武,但是杨乃武举人出身,清廷有规定不能对举人动用酷刑,第二天刘锡彤向巡抚呈报公文,请求巡抚上报朝廷革除杨乃武举人的身份。
刘锡彤第二次审杨乃武时,开始对其用重刑,杨乃武却矢口否认,说自己案发当天不在余杭,跟家人在南乡岳父家里。
小白菜剧照
但是刘锡彤却不理睬,一口咬定杨乃武与小白菜合谋杀害葛品连,为了让杨乃武谋杀案坐实,刘锡彤篡改验尸报告和嫌疑犯的口供,呈报杭州知府核定,这桩案件可谓是漏洞百出,刘锡彤为什么那么急着定案呢?
原因很简单,刘锡彤此次是第三次任余杭县令,前一次是因为杨乃武向朝廷告发他徇私舞弊,他被迫离职,刘锡彤觉得自己六十几岁才混到知县,是杨乃武挡了他的路。
刘锡彤将案件上报知府陈鲁后,杨乃武觉得或许知府大人能够明察秋毫,还自己清白,然而他错了,陈鲁和刘锡彤私底下交情好,他们是官官相护,而且陈鲁对杨乃武带领老百姓抗粮一事也非常不满。
陈鲁不加询问,对杨乃武动用重刑,致杨乃武几次昏厥,最终屈打成招,陈鲁为了让证据更加充足,强迫药店的老板供词说他曾经卖过砒霜给杨乃武。
陈鲁证据找足了以后,往上一级呈报,经过几次审判,仍然没能翻案,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无奈之下将家中的财产全部变卖上京城告御状,不料却被都察院压了下来。
刘锡彤剧照
(六)杨乃武一案为何导致上百名官员被贬?
就在杨家绝望之际,吴以同的出现改变了杨乃武的命运,吴以同是杨乃武的同科举人,俩人私交甚好,此时的吴以同正好给胡雪岩当师爷,胡雪岩可是左宗棠身边的大红人。
一次胡雪岩给刑部侍郎夏同善践行,吴以同知道夏同善为人正直,而且敢于直言进谏,他把杨乃武的冤情告知夏同善,夏同善正好与翁同龢是挚友,翁同龢不是简单的人物,他是光绪帝的老师。
后来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病死,不是谋杀,通过刑部会审之后真相大白,还小白菜与杨乃武清白,但是此案一直未结案,慈禧太后下令结案,下属官员却联手反对翻案,其实此案明显是清廷跟湘军集团的一场斗争,因为涉嫌的官员大多是左宗棠手下的嫡系,慈禧早就想削弱左宗棠的势力,杨白冤案正好给了她打击湘军的机会。
在清代故意捏造事实置人于死地,会实行反坐,按照清律,涉嫌官员理应实行反坐,就是死罪。这就是为什么最初杨乃武一案翻案不成的原因,案件涉嫌的官员太多,所以他们明知有冤情,也不敢翻案,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牵涉其中。
可是后来刑部发下的判决书都为此案涉嫌的官员开脱,说他们不是有意陷害,完全是疏忽造成,上百名官员保住了小命,但是官职是保不住了,他们全部被革职。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案件经过七审七判,长达三年之久,终于还杨乃武与小白菜清白。
不过最后渔翁得利的是慈禧太后,她借此案件教训了她的心腹大患湘军集团,也削弱了左宗棠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利。
恒文的一生是怎样的?
恒文,生年不祥,满族,乌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初年,以生员(俗称秀才)身份起任宫廷笔帖式。笔帖式为清朝各衙署中负责文书工作的低级官员,例由旗人担任。八旗子弟在科举道路上受挫之后,若想出任文职官员,大多数必须由笔帖式为起点,其中才干缺乏者,终生担任此职也不稀罕。恒文头脑灵活,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属于此职中的佼佼者,因办事能力突出,不断得到上司赏识与提拔,历四次升迁,做到五品的兵科给事中。给事中一职官品虽不高,但它却是朝中官员谁也不敢忽视的重要职务,因为给事中与监察御史一样,具有向皇帝建言、进谏及稽查政务、弹劾官员等特权。此后,恒文官运亨通,先后出任甘肃平庆道道员、贵州按察使、贵州布政使等职,成为掌管一省财赋和民政的地方长官。恒文从一名生员踏入仕途,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便当上从二品的地方大员,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这在当时讲究资历、靠论资排辈才能升官的情况下实属不易。他在担任贵州布政使期间,因为对西北战事有所建言,从而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恒文被调任直隶布政使。时隔一年多,即乾隆十六年升任湖北巡抚。由于恒文会办事、能力突出,在位期间,能着力兴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深受乾隆皇帝宠爱,十八年署湖广总督、任山西巡抚,二十一年二月三十日由山西巡抚调任云贵总督。
在出任云贵总督之初,恒文比较注意对属下的约束。他清楚地知道贪污、索贿是犯罪行为,势必会受到朝廷的严惩。他曾上疏弹劾贵州粮道沈迁“婪索属吏”,结果经朝廷查办属实后,沈迁被处死刑。按理说,恒文自身应该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不会重蹈覆辙。如果这样,以恒文在官场上的能力,他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升迁。可是,结果恰恰相反,他没能 *** 住来自黄金的诱惑,在贪欲的膨胀下,他完全陷入犯罪的深渊。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间的一天,恒文在与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闲谈中,提到云南的物产情况。郭一裕说,云南的物产以黄金最为贵重,他本人即拟购买一些黄金, *** 四个金手炉作为贡品。恒文本来打算买一些当地士特产进贡给皇帝,听到这里怦然心动,当即与郭一裕一拍即合、两人商量分头收买黄金,以便打造黄金制品给皇帝进贡;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广开财源。云贵两地虽有金矿多处,为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但贵州黄金产量却很少,当地价格也较为昂贵,不易收购。恒文和郭一裕作为本省的更高长官,为了自己的私欲,借口备制贡品,按商定的办法向他们的下级派购黄金,黄金收购上来,却不按市价付给银两。当时,黄金市价为每两金子换十四两银子,而恒文却只给十两银子。这实际上是以购买为名,行勒索之实。府州县官员对恒文的做法极不满意,但既然总督执意如此,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因为怕得罪上司,同时,也不愿意吃哑巴亏,他们只好按照所购黄金的数量,按此价把负担转嫁给商民。这就使得各地商民人声鼎沸、怨声载道。恒文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在到各州县“巡间营伍”的过程中,纵容家人赵二向州县官员索要“门礼”。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找到了巴结上司的途径,便趁机大量贿送金银,希望得到恒文的赏识和提拔。还有一部分官员,迫于总督的 *** ,也不得不大肆送礼,希望能付到顶头上司恒文的欢心。此时的恒文早已把礼义廉耻抛到了脑后,彻头彻尾成了一名欲望无穷的贪官。
多行不义必自毙。恒文的贪污罪行是怎么暴露的呢?是由于云南巡抚郭一裕的告发。郭一裕和恒文沆瀣一气,同坐一条船,他为什么要告发恒文呢?说来一点也不奇怪。郭一裕为官本不清廉。他本来已经按分工地区向属下官员口头下达了购买黄金的指标,也是按低价付给银两。但他没有想到恒文的贪欲是如此之大,明目张胆地四处勒索,毫无收敛。当时,各地商民除愤愤不平外,还有人联名和个人具名上报州县购买黄金不按市价付银,向巡抚和总布政使、按察使衙门呈递辞状。另外,有些州县官员也同恒文和郭一裕低价收购黄金、巧取豪夺的举动表示了强烈不满。郭一裕看到群情激愤,大有蔓延之势,深感不妙。他想,以低价收购黄金一事因他而起,如果此事行迹一旦败露,上面追查起来,自己岂不因此倒霉。为了使自己从此事中解脱出来,郭一裕急忙将自己经手收购的州县按市价补足银两。郭一裕为了争取主动,使自己早日脱掉于系,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连夜加班,赶写了一个奏折,对总督恒文低价收购黄金、纵容家人收受门礼的罪行进行了揭发。乾隆皇帝收到郭一裕参奏恒文的奏折后,颇感意外,认为“恒文历任封疆,受恩最重,当不应如此”。虽然乾隆皇帝半信半疑,但此事有关朝廷统治根基的稳定,他丝毫不敢怠慢,立即委派尚书刘统勋为钦差大臣前往,会同贵州巡抚定长秉公严审此案,并强调对此案中应撤销职务、免去职务的官员,一面撤、免职务,依法查办提出判决意见,一面报告朝廷。刘统勋与定长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审明案情,据实复奏朝廷。朝廷在接到报告后,于当年六月初二日颁发处理此事的谕旨。谕旨中说,恒文身为总督大臣,自应廉洁奉公,督导属下,但竞命令下属购买黄金,短发金价并纵容家人收礼,实在辜负皇帝圣恩,即令撤销恒文的总督职务并逮捕审问。在审问过程中,恒文供述了 *** 金手炉向皇宫进贡,为此短少价值向属员官吏下硬指标派购黄金等事宜都是与巡抚郭一裕共同商议决定的实情,就连金手炉的样式图也是郭一裕提供的。郭一裕因此被立行革职,经审讯对上述事实供认不讳。九月二十日,朝廷根据钦差大臣与定长所报告的情况,下达了处理恒文的谕令:恒文身为封疆大臣,不能正己廉洁,以向朝廷进贡为名,短价向下属勒索,中饱私囊,经查抄仅恒文的昆明任所资财已至数万两,恒文非素封之家,到昆明任职还不到两年,朝廷的俸禄除了应付每年的正常开支,及往来盘费外,即使极为节俭吝啬,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资产。可见其平日贪赃情况极其严重。如果恒文能够廉洁自律,其家仆怎敢肆无忌惮地向州县等勒索门礼?若说恒文家仆向进见总督的下级官员等人勒索门礼,是恒文受蒙蔽所致,那么购金短价,接受下级官员馈送,难道也是家仆的主意吗?况且恒文也非昏聩无能之辈。就是说,恒文贪赃之事,决非只有这两年,也不是最近两三年才有的事,而是由来已久,只不过是没有被发现而已。为了惩治贪污,肃清吏治,即派侍卫三泰扎拉丰阿星夜赶赴押解恒文的路途驿站,就地向恒文宣读皇帝谕令,赐恒文自尽。
恒文一案中,除郭一裕被撤销职务,发往军台效力,恒文管门人赵二被处死刑,云南布政使、云南按察使一并被革职外,其他被赵二勒索的五十六名州县官员及临安府官员均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考查恒文等贪官贪污受贿的原因,无外乎内心的贪欲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作为一名深受朝廷信任、重用的封疆大吏,恒文心存侥幸心理,敢于以身试法,决不是偶然的。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官吏贪污已是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贪官们大肆搜刮的结果,最终将会把负担转移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必然会加深广大老百姓的痛苦。恒文等人的下场罪有应得。统治者惩办他们不但对澄清吏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从客观上,也不同程度减轻了广大人员群众的负担。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下,官吏贪污的现象根本不可能被杜绝。
清末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最后为什么会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呢?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其实本来的案情并不复杂,但是却因为清朝末年的特殊政治生态,使得此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奇案、冤案。
余杭镇人葛毕氏(小白菜)是葛家的童养媳,由于她长相靓丽,成了当地人关注的焦点。而当地举人杨乃武由于教葛毕氏识字与她过从甚密,于是坊间便流传起了羊(杨)吃白菜的传闻。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七,葛毕氏的丈夫葛品的流火(丝虫病)旧疾发作毙命,由于口鼻有血水流出。葛品生母沈俞氏觉得有蹊跷,就到县衙去鸣冤告状。仵作在验葛品尸后确实验出了中毒反应,但是对于是哪种毒仵作当场就有分歧,有的认为尸体的毒素反应是葛品生前抽大烟造成的,而有的认为是砒霜。
余杭县知县刘锡彤早年与杨乃武就有过节,他也听说过羊吃白菜的传闻。因此当刘锡彤得知葛品尸体验出有中毒现象后,他仅以仵作模棱两可的验尸报告和坊间传闻,便一口咬定杨乃武与葛毕氏合谋毒杀了葛品,将两人全部拘捕到了衙门里。杨乃武当然不愿意被冤枉杀人所以拒不画押,刘锡彤眼见事已至此便一不做二不休,对杨乃武酷刑加身想要屈打成招。
杨乃武也是十分硬气,受尽酷刑拒不画押,于是刘锡彤趁杨乃武受刑昏死过去后,强行给杨乃武画了押。刘锡彤向上峰提报杨乃武和葛毕氏合谋毒杀葛品,判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为了掩盖自己是屈打成招,刘锡彤上呈的报告中还将葛品死状,从口鼻流血改成了砒霜中毒后的七窍流血。
案件交到了杭州知府陈鲁严的手中复审时,陈鲁严先入为主认为杨乃武和葛毕氏有奸,因为在复审时对杨乃武继续各种严刑强逼他认罪。实在是受刑不住的杨乃武,只得谎称自己从镇上的爱仁堂药铺买了砒霜给葛毕氏毒杀葛品。
如果只是一般的小民,在经过知府衙门复审后,杨乃武恐怕也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当了冤死鬼了。所幸杨家在当地也是一个比较有根基的家族,他家和兵部右侍郎夏同善相识,便请求夏同善出面营救杨乃武。由于夏同善的过问,杨乃武与葛毕氏的案子被军机大臣翁同龢关注,翁同龢在审阅卷宗后认为此案疑点重重,因此上书朝廷要求对此案重审。
于是清廷下诏,由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此案。随着杨昌濬出面,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已经上升成了省部级的大案,牵扯到案中的官员已经是一方封疆大吏。
复审很快的就发现了本案的疑点,杨乃武不愧是举人出身,他在给杭州府的供词中暗留机关,为自己将来洗脱冤屈埋下了伏笔。微服私访的御史王昕,很快便了解到爱仁堂药铺从未售卖过砒霜。然而面对如此明显的证据,杨昌濬却选择了视而不见,没经过相应的程序便武断地认定杨乃武和葛毕氏合谋毒杀了葛品,依旧维持了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的原判。
杨昌濬的复审结果一出,江浙籍的官员随之大哗,纷纷上书弹劾杨昌濬、陈鲁严、刘锡彤官官相护。
为了平息汹汹舆情,清廷任命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复审此案。胡瑞澜左右收了刘锡彤的巨贿,因此在复审时相关办案人员对葛毕氏施以酷刑,强逼她承认和杨乃武合谋谋害亲夫。胡瑞澜复审的结果,自然也是维持了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的原判
杨家这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求得京中数十位江浙籍官员为杨乃武出头,在以翁同龢为首的江浙籍官员们群起努力下,杨乃武和葛毕氏处决被推迟。在案发两年多后的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浙江籍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主持了对葛品的开棺验尸,结果所有仵作检验后都认定葛品并未中毒,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此真相大白于天下,杨乃武、葛毕氏终得无罪开释。
如果只是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过程,似乎只是官官相护。可是此案涉案的官员杨昌濬、胡瑞澜、陈鲁严、刘锡彤等等,全部都出自左宗棠的麾下,他们都是湘军两湖派出身。湘军系在江南这个清廷的赋税重地尾大不掉一直是清廷的心病,而力主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翁同龢,正是与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湘淮系在朝中敌对的中央系的首领。
就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前三年的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张汶祥刺两江总督马新贻案。此案幕后真凶清廷不敢追究到底,因此此案最终匆匆作结,清廷只是把张汶祥剐了泄愤。此案天下人都认为是湘军给了清廷一个下马威,所以六年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能翻过来,很可能是清廷趁曾国藩已死,借助天下舆论同情杨乃武和葛毕氏,对浙江的湘军系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扳回了一城。
作为湘军系在浙江的代表人物杨昌濬、胡瑞澜,清廷从一开始就料定他们会庇护底下的湘军系官员。所以翁同龢故意让这两人去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要借此机会将盘踞浙江的湘军系一锅端掉,杨乃武和葛毕氏就这样成了清廷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湘军系这时已经不是一个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能扳倒的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看似一大批涉案官员被革职,其实这些人后来大多都被左宗棠借着督办新疆军务的借口重新启用了。像是随着案情大白天下,被革职的杨昌濬、胡瑞澜,其后两人又都被重新启用,杨昌濬官至陕甘总督加太子太保衔,胡瑞澜官至兵部右侍郎,官位都比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时无不更进一步。
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元凶首恶刘锡彤遇到了‘天降正义’,他在充军前恰到好处的死去,这让清廷难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继续穷追猛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