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冯江平任职
冯江平,男,1955年10月生。1979年9 月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7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研究生, 1986年7月毕业, 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1988 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5月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2000年评为教授。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姓名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职务:研究室主任 专业领域:心理健康、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
通讯地址: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650092
联系 *** :0871—5169751 电子邮箱:fengjp@vip.sin ***
参加学术团体情况: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科研方面:
1、出版学术专著(独撰或主编)8部,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50篇,如:
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冯江平:考试方略与心理调节,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月。
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云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六期。
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学生的影响与改进措施,《学术探索》,2004年第二期.
冯江平、刘应洁:拓展训练近期效果的评估研究,载杨鑫辉主编:《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第四
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罗国忠、冯江平:国外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新发展,《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第7期。
倪峰、冯江平:国外关于EAP的评估研究,《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6年第九期:40~42.
倪峰、冯江平:下岗职工SCL-90的元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四期:108~111.
2、承担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主持10项(已有6项圆满结题),如:
2000年主持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小学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系统研究”(已结题)。
200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级营销人员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已结题)。
2005年主持云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整合性研究。
2006年主持云南省 *** 资助课题:基于公众态度调查的云南省社会预警系统研究。
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预警指数的构建。
教学方面:
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并主讲过的课程:《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员工激励与薪酬设计》、《社会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等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与主讲的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 *** 和技术》、《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 》等。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jw.ynnubs.com/
一、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00年6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是教育部审批的云南省首批独立学院之一,属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2001年7月开始招生。
建院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更好的应用型本科、最关爱学生的大学”为愿景,始终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既有家国情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20年的发展,学院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特色初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学院现实行两校区办学,有在校生190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比78.03%,高级职称(副高及以上)占比30%以上。学院现下设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8个学科门类49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学13个、经济学4个、艺术学10个、教育学5个、文学9个、工学6个、理学1个、法学1个,形成“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体,以艺术学和教育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二、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王牌专业有哪些
云南省特色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前教育
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工商管理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务系统入口:http://jwc.ysdwl.cn/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资格的独立学院,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春城”昆明,这里全年平均气温22.3度,空气质量优良,是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院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教育理念,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办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为目标。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部),49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农、经、文、管、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学生15000余人。
校园优美 条件一流
学院占地1200余亩,建有两个校区。龙泉校区位于昆明市中心龙泉路中段,杨林校区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旁嵩明职教园区,交通便利。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一亿元,图书馆现有藏书170多万册、电子图书6万余册;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配置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设备;拥有130多间专业实验室和20多个校内公共实训平台;建有图书馆、室内外体育场馆、学生事务中心、学生公寓、食堂、学术报告厅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校园规划合理,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大气、统一,具有浓郁的高等学府氛围;并配有一系列严格的教学、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与措施,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陶冶情操的理想之所。
人才强校 名师执教
学院专 *** 教师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48%以上,并聘有一批国内外名校名师任教。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部级、省级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教学质量工程及各类教研教改项目189项,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学院多位教师获得“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师德标兵”、“卓越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崇高的职业品格、渊博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强有力保障。
通专融合 学科齐全
学院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自然科学知识、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专业教育的特色,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增强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确立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平台”的工作格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相融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建设专业集群体系,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城市建设、文化传媒、金融经济服务与管理以及国际化合作应用等多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态势,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类、财经管理类、智慧城市建设类、文产传媒类等四大专业集群。 ;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云南师范大学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 *** “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0载的更迭发展,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30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28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中心等在内的科研机构40余个。建设有首批云南省特色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6000余人;图书馆藏书资料340余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已进入国内重要的评价机构和核心期刊。2015~2017年连续3年在云南省主要社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数据排之一位;2014 年“中国边疆学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名单;201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17百强社科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现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具有专业性、唯一性、国际性等特点。
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农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93个本科专业,拥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 *** 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135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首创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并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建有国家太阳能质检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40余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有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有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2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011-2017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8项,科研经费7.67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1项,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点)项目17项;教师共出版著作674部,其中A类出版社190部;共发表论文1398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5篇,CSSCI论文1088篇;共获20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参与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25项);共获授权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2项,3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委立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887人,其中有教育部“*”特聘教授、*领军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培养计划人才、全国最美 *** 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美国《 *** 》前总编、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 ***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