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特征
形成具有侵蚀性的地下水主要有这样一些气候、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 (1)分解型侵蚀:气候湿润,地形起伏,地下水交替较强烈,地层中含有煤层、硫化矿体淤泥等或有酸性工业废水渗入等。
(1)地质构造 范各庄井田煤系地层下部以奥陶纪石灰岩为基底,上部有巨厚冲积层覆盖。井田南北两翼均为向斜构造,中间为单斜构造,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地下水极易沿岩层的孔隙、裂隙集中而达到饱和,其结果使所有含水层均为承压状态。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孔隙充水矿床)本类型矿床以孔隙水充水为主,主要包括产于第四系松散层中的砂矿床和产于第三系半胶结层中的煤和油页岩等矿床。
地下水的总体径流方向是由南西向北东方向,除了北东部的巴润达来诺尔总排泄源外,在2082地区西南部的宝力格地段有大片沼泽地,并有泉水出露,形成诺尔区,为局部排泄源。
各时代地层分区、建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性(表1-1)从老至新简述如下。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年-1985年。 1958~1960年,中国开展之一次土壤普查,是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并提出全国之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普查标准》(GB/T19092-2003),该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于2003年7月1日实施。
年冬~1979年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中国开展之一次土壤普查,是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并提出全国之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
席承藩席承藩(1915年10月1日—2002年4月19日),山西文水人,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年,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普查(nationalsoilsurvey)是以全面清查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为目的,由专业队伍指导群众进行的土壤调查。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国非耕地土壤的全氮含量平均为31g/kg,而耕地土壤为1g/kg。土壤全氮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有机氮和无机氮。土壤全氮中,有机氮所占比例达到了95-98%。
主要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1、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其正常排水量小于5 000 m3/d,复杂程度中等的矿床,正常排水量为(0.5~2)×104 m3/d,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其正常排水量大于2×104 m3/d。
2、Zn-Cu型矿床另一个重要的地质特征是,由于强烈的爆破作用,使块状硫化物矿体破碎,并在矿体附近或矿体顶部形成角砾状矿石或角砾岩。这些角砾一般呈现明显棱角状,表明是在块状硫化物矿体固结成脆性体后形成的碎屑。
3、本类矿床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并以贫硫化物为特征。矿物的成分及含量往往受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以及成矿溶液的浓度、性质等诸多因素影响,甚至与矿化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4、(一)矿体地质特征 该矿床由两种成因形成的8个矿体组成,其中火山热液型7个,沉积型1个,各矿体呈近平行排列。
5、本类矿床的矿体多呈透镜状和囊状,规模小而不稳定,品位的贫富相差悬殊,富者可构成小而富的砂金矿床。代表矿床如黑龙江的万鹿沟等。
6、该分类原则已为1991年出版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采纳。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即2081地区、2082地区两个Ⅲ级水文地质单元,它们分别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表2-2),其分属于乌兰察布坳陷和马尼特坳陷两个Ⅱ级水文地质单元的一部分。
(2)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划分 据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本区奥灰水的总体形态是以构造带(断层带、裂隙密集带)为基础的网状水体(井下突水点皆与构造破碎带有关),故层状径流并不是主要形式。
从水文地质观点,结合自然条件与构造特点,可考虑把中国区域划分为3大单元:中国北部地台(中朝地台)、中国南部地台(扬子准地台)和青藏高原(由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及其中间地块组成)。
我国山区水文地质基本特征
地壳稳定性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油气管道安全运营有很大的影响,决定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有地震、活动性断裂、第四纪岩浆活动、地壳垂直形变、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等。
深处形成富水的几率较小,虽泉水流量小,但水质好。也有涌水量较大的岩体裂隙泉,如老庄沟泉水流量每秒1m3左右。
分区水文地质特征 (一)山区 山区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冲洪积的山间盆地(更大的为榛子镇、王官营盆地)、河谷地带和山前堆积地带。
我国是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多山国家,在约960万km2的土地上,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定向排列,山盆相间,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