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有突出贡献职称的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退休待遇

2024-05-08 陕西职称评审网 12
A⁺AA⁻

榆林学院师资怎么样?资助补助有哪些就业好不好?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职称的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退休待遇

榆林学院是一所公立学校,在学生中间很有名气。学生们都说榆林学院很好,老师们也很nice。但是我不知道这所学校到底好不好。我想去试一下。

榆林学院师资怎么样?学校有在职教职员工974人,其中专任教师759人,正高职称81人(正教授79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副教授23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26人,博士学位91人。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三秦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硕士生导师33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

省级教学团队4个。

榆林学院资助介绍榆林学院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暂行办法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我院积极筹措资金,设立困难资助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依据“陕西省资助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办法”(试行)[陕教育财发(1992)3号]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范围:

凡属我院国家计划招收的在校学生,学习刻苦,成绩良好,遵纪守法,生活俭朴,但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完成正常学业的学生,可申请享受困难资助基金。

二、资助的条件:

凡学习刻苦认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提出申请:

1、父母双亡,本人为孤儿,亲友无资助能力者;

2、父母年老体弱,长期患重病或身体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且无亲友资助者;

3、单亲家庭或父母双方均下岗,城镇居民家庭月经济收入人均不足150元者;

4、农村家庭无成年劳动力且经济收入不稳定,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

5、家庭经济困难,且家庭上学孩子人数较多,父母确实无法为其提供上学条件者;

三、资金筹措及发放:

1、学院从学生学费中提取1%作为困难资助基金,分为特困生资助和普困生资助两类。

2、学院特困生资助按学生人数的2%确定,共分五个档次:800元、700元、600元、500元、400元,每年一次。普困生资助按照各系总人数分配,人均20元,由各系根据困难学生情况如实地进行资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或家庭及个人遭遇特殊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可适当增大,资助人数一般不超过全系学生总数的4%。困难资助工作一般在每年4月份进行。

3、为了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各种资助额度累计不超过2000元。

四、申办程序:

1、由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出具家庭所在地的村(居)委会、乡(镇)民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有关证明等);

2、由所在院系通过走访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困难情况全面了解后,视学生困难程度建立贫困生档案;

3、由各院(系)依据建档情况,按照学生处下达的资助比例、条件及标准确定资助学生的档次,所在院(系)公示后,院会议研究加盖院系公章,报学生处审核,并在全校公示后执行。

4、每学年学校要对被资助的学生进行一次评估。由各院(系)就其家庭经济变化情况,本人学业成绩,在校表现情况及资助金的使用等给予评估并报学生处审查,学生处将对贫困生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若发现弄虚作假或不符合资助条件者,应取消其资助资格。

五、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所受的资助,并追缴其所受资助的金额:

1、学习不努力,不刻苦,不思进取,成绩达不到良好以上者。

2、有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节俭,有吸烟、酗酒或大吃大喝现象者。

3、违反校纪校规,受院(系)纪律处分或通报批评者。

4、家庭因盖新房、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者。

5、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而不积极者。

6、有勤工助学机会,但个人因主观原因而放弃者。

六、目前其它的资助类型:

1、国家奖助学金

2、榆林市民政局资助

3、何崇鋈教育基金

4、榆林市慈善协会

榆林市慈善协会与榆林学院共同商定,每年由榆林市慈善协会、榆林学院各出资10万元,共20万元,资助当年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优秀特困大学生100名,一次性资助人民币2000元。

5、对于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的慈善捐助,资助对象及具体额度按照资助方的具体要求确定。

榆林学院就业介绍榆林学院2017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专业名称学历层次总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社会工作本科4646100.00%化学本科414097.56%视觉传达设计本科353291.43%环境设计本科3838100.00%思想政治教育本科515098.04%应用统计学本科434297.67%物联网工程本科434297.67%市场营销本科464291.30%生物科学本科828097.56%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535196.23%行政管理本科514894.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989495.92%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484491.67%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10710194.39%学前教育本科514894.12%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676292.5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1059590.48%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1079588.79%统计学本科434093.02%土木工程本科11510692.1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403792.50%音乐学本科797088.6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1039491.26%体育教育本科675785.07%会计学本科1009292.00%旅游管理本科373491.89%动物科学本科625487.10%历史学本科706491.4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11810689.83%汉语言文学本科16314790.18%油气储运工程本科928390.22%财务管理本科1019291.09%舞蹈学本科222090.91%英语本科13412089.55%法学本科928188.04%安全工程本科504488.00%物理学本科332781.82%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534483.02%石油工程本科1058782.86%美术学本科786279.49%园林本科695173.91%新闻学本科533260.38%语文教育专科555192.7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292689.66%供用电技术专科332987.88%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科221986.36%会计与审计专科221777.27%护理专科22015871.82%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科100.00%合计 3373299488.76%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属于陕西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吗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属于陕西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吗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级中青年专家5人,希望可以帮到您!

韩松的人物简介

韩松,男,1962年6月生,陕西省凤翔县人, *** 党员。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导师组副组长,《法律科学》杂志(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法研究会会长;国家土地督察局西安局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法律专家咨询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仲裁案例评论》副主编等。

2006年被陕西省省委和陕西省人民 *** 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07年被陕西省省委和陕西省人民 *** 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获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学报事业有突出贡献奖。

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朱静芝的经历

陕西省副省长、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委主委朱静芝从扎根乡间的农艺师到农牧局副局长,从汉中市副市长到陕西省副省长,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足为振兴科教、为百姓谋福祉的执著信念。她像所有平凡的人一样,她有困苦和坎坷,也有欢乐和舒畅。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汉中大地,凭借汉水,自古便是兵家的粮仓,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在这里屯兵养息。千百年来,汉中就像是无私的母亲,用她那绵绵不绝的乳汁,养育着四方的庶民百姓。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汉中地由于山多田少,人稠地狭,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安全问题摆在了陕西省和汉中市 *** 面前。

朱静芝怀着改变汉中地区面貌的志向来到这里,她深知大事业要从小事情做起。因此,当1982年朱静芝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汉中地区农技中心做农技员时,机遇与理想便在她身上撞出了火花。当时朱静芝的丈夫可以留在省城西安,但为了妻子的事业也义无反顾地随她调到了距汉中市区30里的一所高校任教。

一年后,适逢陕西省提出建设汉中“第二粮仓”的计划,朱静芝便带领课题组对汉中6个县、近50个乡镇的百万亩待开发荒坡地、水利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随后,她执笔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朱静芝明确提出:汉中的百万亩荒坡地不仅可以开发,而且可以建成陕西省的“第二粮仓”。

汉中市领导对这位青年农技员的科研和领导能力充满了信任,在朱静芝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她便被任命为副县职的农技中心副主任、技术主管。而此时,为了开发“第二粮仓”,朱静芝已带领农技课题组,在汉中农村的试验田里奋战了整整一年。

朱静芝坦言:“试验田必须建在农业推广区的农村,科研人员必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试验才有真实性、代表性,技术参数才能符合推广区的情况。”朱静芝离不开农村,襁褓中的孩子也离不开母亲。就这样,朱静芝远离丈夫,守护着“两个孩子”:试验田和儿子,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在试验田一干就是5年。

有一次,汉中市的领导到试验区考察,见朱静芝还带一个的幼的孩子,感动地说:“静芝同志,给你换个环境,到县里去工作吧。”朱静芝摇摇头说:“不行,我不能带着孩子坐办公室,还是这里方便些。”朱静芝无法割舍成为她生合一部分的试验田,因为她已将自己的事业根植在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上。

5年后,朱静芝领导的课题组向 *** 部门递交了一份完整的开发陕两省“第二粮仓”的报告, *** 部门根据这份报告,在汉中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开荒垦田。1990年,朱静芝调任汉中地区农技局副局长,她前后用了12年,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导这项工作。如今,汉中地区新开垦的百万亩荒地.已成为稻浪翻滚、果林葱郁的富裕之乡。

当朱静芝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渐渐长大的孩子回到汉中市后,由于建设“第二粮仓”的计划仍在加紧实施,使她无暇顾家。朱静芝又将孩子送到30里外的丈夫身边。每逢周末下午,丈夫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到市里与她短暂团聚;第二天下午,丈夫又带着孩子与她分别。但夫妇俩无怨无悔。

了解了农业,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这是朱静芝对这段难忘岁月的总结。十几年艰苦的历练.也为她的理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1986年,朱静芝被破格评为农艺师;1990年,鉴于她对汉中农业发展的贡献,农林口评定高级职称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时,将她之一个报了上去。而就在此时,朱静芝被任命为汉中地区农牧局副局长。

虽然按照一般规定,担任行政序列职务的干部,不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但朱静芝在全省农业科技领域成就显著,贡献突出,完全可以按照相关政策享受国家级专家待遇,但朱静芝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面对荣誉,朱静芝却说:“我不能搞特殊。”在她看来,为官从政只是提供了一个实践人生信念的舞台。

1996年,朱静芝以她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陕西省汉中市副市长。分管农林、水利、土地、民政等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必须从单纯的农业技术思维,转向大农业服务的思维。朱静芝很快便完成了角色上的转换,因为她懂得农业,更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

朱静芝上任之初,汉中地区接连发生了粮食、蔬菜、水果卖不出去的情况,这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经过深入农户认真调研,朱静芝了解到,由于汉中农村信息闭塞,以往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大都处在相对盲目的状态,农户种植粮食、蔬菜习惯于跟在别人后面照葫芦划瓢,市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农产品就会滞销,风险便自然落到了农民头上。

朱静芝认为, *** 有责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组织生产。为此,朱静芝率先在汉中地区搞起了“订单”生产。当有关部门了解到一种黑米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她便果断拍板以 *** 的名义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并由技术部门提供黑米的种植技术,农民按照订单生产, *** 按照订单收购。这种“订单”生产模式,实质上就是新世纪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的雏形。

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全面推广水稻“两段育秧”种植技术,是朱静芝上任后的又一大手笔。汉中地区是早稻种植的北缘地区,自古就有种植,但由于早稻有长达160多天的生长期,很难大面积推广。当时汉中农民习惯一年种两季庄稼,小麦在每年的4月份灌浆时,也正是水稻种植的更佳时节。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达到不争地、夺高产的目标,当地农民只好选择种植晚稻。

朱静芝主持试验成功的水稻高产模式“两段育秧”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种植难题。如今,汉中地区已经普遍推广了“两段育秧”技术。每年播种期,首先在温室大棚里育稻种,待秧苗长出一周后,再移到秧田里继续育秧;等到小麦收割后,及时将稻种秧苗移到田里种植。这项技术使晚稻的种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稻穗大幅增加,每亩水稻可增产三四百斤。汉中地区180万亩水稻推广这项技术,水稻产量获得了大幅增长。该项技术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丰收计划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m台,朱静芝对如何放开农民的种植经营范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她提出,要在汉中地区建设“六个一百万亩”的奋斗目标,即水稻、小麦、油菜、水果、蔬菜、药茶各一百万亩,以此拉动汉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推广橘树种植是朱静芝直接参与的项目。她组织科研人员从温州引进树种进行改良,成功攻克了橘树“高节换头”技术,培育出陕西汉中地区独有的橘种。在她的任内推广种植了20万亩。如今,汉中市周边随处可见橘树的海洋。

汉中亦是茶叶的北缘种植地区,自古便有茶园,但产量少,品质不佳。朱静芝却认定这是大自然对汉中的恩赐,应努力做大这份天赐之宝。她带领科研人员从全国各地引进茶种进行改造,培育出适合汉中种植的独特优质的茶叶品种,并已推广种植50万亩。香醇醉人的茶叶不仅成为 *** 茶,而且远销海外。

汉江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重要水源,汉中又是汉江上游流经的关键地区。朱静芝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兴修水利,才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她说,汉中人民有责任保护汉江水源,要像治理长江一样治理汉江。连续多年,她组织各方力量修筑汉江江堤60公里,退耕还林300多万亩。每到汛期,她都要到汉江防洪一线亲自指挥防洪。2002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朱静芝和护堤大军一起守在江边五天四夜,直到洪水回落。

朱静芝没有辜负汉中人民的期望,在她主政汉中农林口的7年里,汉中农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800元, 2003年,朱静芝当选为陕西省副省长,主管科技、教育、知识产权、妇女儿童和中药现代化。这虽然是—个全新的领域,但在基层锤炼出来的坚毅性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朱静芝能够从容应对迎面而来的—个个难题。

上任以后,她走遍了陕西的各市县,遍访全省重点科研单位和高校,足迹也踏遍陕南的中药材产地,经过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朱静芝开始深入思考全省未来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

10个月后,一套完整的调研报告呈现在省 *** 主要领导面前。报告中朱静芝对陕西省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大省的地位提出了隐忧。当时陕西省共有100余所高校,其中民办高校50多所,共有在校大学生100万人。是全国规模更大的高等教育基地;全省共有科研单位1000多个,科技人员100余万人。但在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却掩盖不住一个西部省份的欠发达经济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朱静芝提出了全省科教发展面临强大的高等教育与薄弱的基础教育并存、先进的科技教育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存、雄厚的科教实力与单薄的财力支撑并存这三个突出的矛盾,并坦言: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解决,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将下滑。与此同时,朱静芝又针对今后陕西省科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省主要领导对朱静芝严谨缜密、不回避矛盾、不饰弊端,见解深刻、敢于直言的思想作风赞赏不已。

清晰的思路,缜密的思维,落实在她对工作条分缕析的安排上。朱静芝提出,基础教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职业教育要突出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能;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提高质量,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成熟的思考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时间,陕西省“两基”覆盖率从2003年的89.88%提高到2005年的97%,并于200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两基”任务;职业教育引进致富项目164个,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高等学校数量从2003年的52所增加到2005年的72所,新成立独立学院9所,有7所本科院校更名为大学,3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陕西省高等教育群体办学优势进一步凸显。

面对陕西省社会各界提出的“经济发展与科教实力两张皮”的问题,朱静芝注重从战略和规划上入手,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提出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三年来,全省高校累计争取科研经费突破100亿元,先后创建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大学科技园与科技产业园区、5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龙头,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陕西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面对陕西知识产权工作落后的现状,朱静芝连续主持召开高校、院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动员科研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运用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在她的强力推动下,陕西省专利的年申请量已突破5000件,专利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效。

巍巍秦岭,绵绵山脉,生长着无数的奇花异树、珍禽异兽,陕南是中草药材的王国。在熟稔陕南农民种植习惯的基础上,朱静芝结合现代中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四个体系建设的构想:即规范化的种植体系,现代化的加工体系,完善的销售体系和创新医药的研发体系。

当朱静芝向全世界推介秦巴药谷的时候,一位 *** 的老领导也悄悄走访了药农,当他了解到农民种药比种庄稼年收入有了显著增加时,他深信朱静芝这位专家型的女省长实实在在为陕南人民的福祉而努力。以中药为依托的陕南产业发展得到了省 *** 的关注和支持,产业发展资金从5000万增加到1个亿。 朱静芝从基层来,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是她下决心要解决的问题,出发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2003年7月,陕西关中遭遇暴雨、洪水袭击,大批校舍和教学设施被毁,近10万学生不能正常上课。朱静芝紧急动员和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抗灾自救工作,并亲自带队赴灾区学校实地察看灾情,筹措落实救灾重建资金8950万元。9月份开学之际,听到学校教室里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为了根治教育乱收费,从2003年起,陕西在全省50个国家贫困县推行了“一费制”政策;2005年秋季,全省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的学生全面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农村贫困家庭学生158万人;2006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全省513万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朱静芝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公办高中“择校”收费混乱问题,及时完善了普通高中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她指导协调省属高校与银行签订银校合作协议,仅2005年省属普通高校中就有4.7万名困难家庭的学生得到了2.7亿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有力地解决了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招生工作中招办有压力,学校有压力, *** 形象不好,社会舆论反应强烈,简单的问题难办的事,关系盘根错节,多年没有得到根治。

朱静芝坦言,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应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想着如何取悦他人。她提出在陕西省教育系统率先推行“阳光工程”,以正社会风气,树 *** 形象,省委、省 *** 主要领导对此给予了坚决的支持。

“阳光工程”招生网站建起来了,除了必须保密的试题以外,其他涉及陕西省招生工作的所有政策、程序、办法、结果等均进行全方位公开,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高考招生监督约束机制。此举使招办和学校松心了,百姓高兴了,社会舆论也好转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给予了专题报道,2005年教育部将陕西省实施“阳光工程”的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在那些日子里,朱静芝耳边责备声不绝,赞扬声也不断。好心的朋友责备她不会保护自己;一部分有权、有钱人骂她堵了他们的路;可大多数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赞扬她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好省长。

朱静芝,在积极推进陕西省科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配合省委努力抓好基础教育工作。许多人认为基础教育费时费力不见效益。而朱静芝认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培养,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远的支持。”面对好心人的劝告,朱静芝总是平静地说:“20年后,人们会看到我努力的成效。”

陕西国防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Shaanxi Defenc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简称陕西国防学院,坐落于世界 历史 文化名城西安近郊的户县,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 *** 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1958年建校以来,学院先后隶属于原中国兵器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01年划转到陕西省人民 *** 。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为国家国防军工企业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高级技能技术型人才。[1]

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国家国防 科技 工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全国数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陕西省六所具有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资格单位之一。

学院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003亩、建筑面积3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校内教学设备仪器数量达到了5825台(套),总值8197万元。设有13个教学院部,开设化工、机械、电子和电气等8类48高职个专业,各类在校学生12000人,教职工602人。

办学 历史

1958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国家兵器工业部创建成立。[3]

1983-1990年是学校改扩建、创建国家级重点的第二次创业的开始时期,1983年6月学校制定了“七五”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学校今后的基本建设、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招生规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991-1999年是学校中专教育阶段发展到达 *** 的时期,在“七五”规划和改、扩、建工程基本落实的基础上,经过努力,使学校跨入了省、部级和国家重点中专的行列。

北校区效果图

2001年9月3日,陕西省撤销西安机电学校原有建制,正式成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投资3亿元的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6年占地800亩、20万平米建筑的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

2008年学院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院校(省级重点)建设院校。

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 *** 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陕西之一化工学校(陕西之一工业学校),建校以来,学校依托国防 科技 工业产业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和陕西区域经济 社会 发展。学校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立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校园环境与师资队伍

学校位于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市鄠邑区,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1003亩,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4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65.3万册、电子图书29480G。开通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校园网出口带宽2.3G,信息化教学设施完善,实现校园无线网免费全覆盖,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 体育 场馆;拥有新教学楼、新型学生公寓、多功能报告厅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为了彰显特色校园环境,学校设立了大型国防主题文化浮雕墙,前广场设置了“崛起”雕塑。由校园国防 科技 展览馆、军工文化墙、砺剑广场、军事素质拓展培训中心四部分构成国防 科技 教育基地通过国防 科技 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评估,获得“中国国防 科技 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称号,是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14000余人,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302人,双师素质教师40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5名。161人赴美、德、澳、新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研修学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国防教育专家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劳动模范2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校积极 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参与 *** 决策,服务区域经济与 社会 发展,努力打造高职的科研高地,截至2016年底国家专利授权总量达94件。学校拥有化工生产、装备制造等多个博士科研创新团队,也是陕西高校军民融合 科技 创新联盟发起单位之一。

专业布局与实习实训

学校现设机械工程学院、 汽车 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数控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体育 部、成人教育部。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等8大类54个专业,形成了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经、管、文等不同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其中,全国职业院校 健康 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6个,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专业教育资源库、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与戴姆勒奔驰、中兴通讯、三星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成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55个,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目前,校内教学设备仪器数量达到了6542台(套),总值1.15亿元,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实训基地8个,培育了多个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施“骨干专业建设工程”和“一流专业引领工程”,多年来,学校紧跟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日前,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中心”落户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投入使用,开设中兴订单班;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了工厂化标准的实验室,开设了奔驰订单班,优秀毕业生顺利进入奔驰公司就业;与巴斯夫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陕西省首个且唯一合作的高职院校;与日本老年服务机构瑞穗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共同培养养老服务人才。

为传承和保护地方优秀文化,学校与鄠邑区 *** 共建农民画美术学院,主要为农民画作者进行培训、进而开展农民画美术学历教育,发展农民画产业,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地方 社会 发展的功能。

办学成效与教学理念

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优秀建设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

学校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坚持“能力为本,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实践技能教学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5个专业获批陕西高职一流专业,9个专业成为重点培育一流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16年底,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学校,跻身国家优质高职行列;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6项,位居全国第13名;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高职高专竞争力排行榜50强;2016年学校承担全国高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44项、项目12个,总投资1.68亿。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和“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办学 历史 与育人效果

建校60来,学校秉承“厚德重能,励学敦行”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众多毕业生成为国防 科技 工业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技术骨干、技能带头人。毕业生思想素质过硬、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娴熟。“时代楷模”“大国工匠”徐立平班组中,有5人毕业于国防职院,他们从事着火箭发动机燃料室药面修复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力量。

路劲风攀育人顶峰,响灵气创职教旗范。六十载国防职院人,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形成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打造了一批装备制造和化工技术品牌专业;造就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勤奋严谨、踏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和欢迎的毕业生。学校拥有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创新的办学理念,显著的办学成效,为培育新时期国防 科技 工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个锤子,野鸡大学,正宗的应该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户县的,别的跟这个名字相近的都是扯淡的,如果学习不好,只能上大专的话,这再陕西排名前五的大专!如果制造业,就业没问题的

对你有两个建议,之一,复读,第二,找个城里的,别在小地方上,没啥玩的。在这里你想也学不好,想玩也玩不好,想学的话复读一年考个本科,想玩的话找个地方好的,管的松的,这里周边环境不好,而且污染也比较大,建议你复读,人要往高处走,总之不管你是想学还是想混,都不要来这里,复读是目前更好的选择,不然日后会后悔的。

我校全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西安市户县,是经陕西省人民 *** 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1958年成立,办学实力雄厚, 社会 声誉好,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招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遍布全国,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警示榜上的虚假大学“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其名称与我校校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常接近,仅差“职业”二字,但实质并非我校,请广大考生、家长和合作单位注意辨别。

感谢 社会 各界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6月13日

学校地址:西安市户县人民路8号

学院网址:

联系 *** :党政办公室 029-81481188

党委宣传部 029-81480012

招生就业处 029-81481111

我就在那里上的学,2校区,南校北校,北校还不错,,,不过南校门口小吃多,挺不错的。

学校一般化,学渣学霸都有,我学的化工专业。学校管理比较严,有早自习,不好旷课,不停有学生会来查人。

不过满满的留下很多回忆,软面,米皮,文轩杂粮食府,东方浴都,幻指天境 。

总体来说适合混学历,还不错,离西安也近,老师还蛮好说话的

学校只是辅助,关键是自己想好好学。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啊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好一点。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陕西国防学院,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 *** 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授44人(二级教授2人),副高以上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4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7人。

教职工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国防教育专家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杰出人才”3人、劳动模范3人、技术状元4名、技术能手27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11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您将免费获得

  • 全面诊断

    您将获得专家对您个人职称评审所需条件的全面诊断服务,我们不同于传统代评公司,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浅显的建议

  • 找出疏忽点

    我们在了解您个人的基本情况之后,将挖掘出您目前不利于职称评审的疏忽点,还将详细说明您在职称评审时应当改善的确切的事项。

  • 分析需求

    我们通过丰富的从业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好符合您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审需求。

  • 定制方案与报价

    对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将结合您目前的情况,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一份职称评审代评方案及报价单。

获取方案

×
请设置您的cookie偏好
欢迎来到职称评审网
我们希望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及服务优化,有关我们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决绝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