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评职称为什么会掀风波?
"医闹"女教师评职称再掀风波,因为曾将医生打到尿失禁。
1月11日报道:教师高铁扒门被停职一事尚未平息,今天,一张上海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公示的截图又刷爆朋友圈,图中列出的闵行文来中学女教师缪某曾经涉及殴打医生。不少网友质疑,上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有过伤医行为的教师是否可以参加职称评审。专家认为,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要有容错机制,教师道德成长需要过程,如果犯错后已深刻反省,应给予其自我改正和提高的机会。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这张刷爆朋友圈的截屏来自“21世纪人才网”,题为“2017年度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闵行)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随后,东方网记者在21世纪人才网找到了于今年1月5日刊发的此份名单公示。上海市文来中学语文教师缪某的名字的确位列其中。页面还显示,本次公示时间为2018年1月5日—1月25日,公示单位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闵行)办公室”,并附上了公示 *** 。
为何网友对该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提出非议?根据此前的报道,2015年9月,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一位医生被女教师缪某打到鼻梁骨折、尿失禁。2016年10月,上海市人保局网站公示了《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名单,其中第507名申办人员正是缪某。在遭到举报后,当事人“因个人原因,自愿撤销”落户申请的书面报告。
有家长透露,“打人这件事对文来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身边几个很不错的家长看到后,都决定放弃文来,毕竟没人愿意把孩子送去一个老师打人的地方”;“经过这一事件,招到的生源会比往年差很多。”
而此次参加职称评审再次将这一女教师推到风口浪尖。有网友说,“这样的人也能评上高级职称?太没道理了!”也有网友略带嘲讽地表示,“拦车的是教导,打人的能高升,以后学生在社会上做坏事,都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教的!”
有网友指出,教育部此前指出,“未来我国将在‘重师德’等方面进一步下大力气,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岗前和职后培训、管理的全过程,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而上海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明确,在职务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医闹女教师有无资格参加高级职称评审?中国理论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德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认为,即使离开职场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有道德示范作用,因为教师在生活中的言行都可能产生道德的影响。社会公共领域行为也是考量教师师德的一个方面,如果教师在生活中出现失范行为,就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负面影响。
“一名教师不能因为出了校门就‘任性’,以为不需要在对自己有高要求。比如最近高铁扒门事件的当事教师,其行为就对社会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对教师的要求,应反对将教师‘圣人化’,一味地以英雄标准要求教师。”王正平表示,“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要有容错机制,教师的道德成长需要过程,如果在犯错后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给及他们自我改正和提高自我的机会。”
评论中还有网友表示,拨打了网站公示的 *** ,线路始终处于忙音状态,无法接通。
上海教师职称改革消息公布时间
2022年04月15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4月15日就深化中上海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健全制度体系,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完善评价标准。
2017职称评定有哪些大变化
1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实绩论英雄
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取消职称外语的“硬杠杠”也成为本次改革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职称外语考试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曾印发三个有关职称外语的通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调整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称外语考试所存在的问题。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对职称外语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统一要求,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不用学外语了。”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导向上而言,我们仍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外语。”
此外,改革明确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职称改革确立了一个导向,就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这些,就是大家所说的,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
2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破除评聘脱节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对职称评定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实绩,必然要求对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只有身处本领域,对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体会的评价主体,才能够对人才作出更科学的评判。
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即评职称的不是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 *** 主管部门进行,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委会基本是由 *** 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评委会。这就导致评审人对于人才的评价难以深入其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进而导致人才职称的评定最终只能通过论文得以反映其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消极现象,而这也间接催生了学术造假、花钱发论文等不正之风。
与此同时,评聘脱节也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困扰。只看职称或论文聘用来的人才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用人需求,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却因评审僵化导致评不上与其能力相称的职称,人才发展因此受限,用人单位也陷入尴尬。
为此,职称制度改革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一方面,丰富职称评价方式。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吴江认为,这一改革体现了“内行看内行”精神,评价人才的 *** 很多,但是要注重业内评价,“比如搞农业的,就得农业专家来评定职称,搞中小学教育的,就得搞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来评定,不能让大学教授来评中小学教师,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评定人才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一些高校、大型企业,他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 *** 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这就可以把评审权下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评价人才。”俞家栋说,“这在节约 *** 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 *** 职能的转变, *** 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
3拓展评价人员范围——评职称更公平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经济领域里的人才职称评定问题也逐渐显现。以往27个系列的职称评定多面向体制内人员,非公领域里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人才的职称评定存在机制上的不顺畅问题。
“以演员为例,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职称评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但一些‘北漂’演员,一些小的话剧院或者影视城的演员,如果按照以往的制度,他们的职称评定就是个难题。”俞家栋说,“这次职称改革就要破除体制内外的界限,只要是专业人才,就有职称评定的权利。”
《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评价范围扩大了,评价主体也多元化,一些行业组织和协会,还有专门的评价机构,都可以通过 *** 授权以后,提供评定职称的服务。但是,评审权下放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了,还得用好职称评定这个‘指挥棒’,不能想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吴江说。
加强职称评审的监管,转变 *** 职能,则成为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评审权的下放并不代表 *** 主管部门可以撒手不管了,评审范围的扩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职称评定可以随性而为。
因此,《意见》提出多项措施加强评审监督,如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
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
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以前 *** 主管部门习惯审批,现在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对于 *** 主管部门而言既是角色转变,也是全新挑战。”俞家栋说,“我们需要逐渐学习和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并加强制度建设,让职称评定更加公平公正,成为衡量人才的准确标尺,也成为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