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矿的历史沿革
钨矿床一般伴随着花岗质岩浆的活动而形成。经过冶炼后的钨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极高,硬度很大。钨是熔点更高的金属。18世纪50年代,化学家曾发现钨对钢性质的影响。
世纪初(1907年)在赣南西华山由德籍牧师邬礼享把当地教民拾得的一黑色金属矿物带回德国,经化验确认为黑钨矿后,相继在赣南大吉山和湖南瑶岗仙等地发现黑钨矿。我国1914年正式开采钨矿,从此开创了我国钨矿业。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我国1917年在江西省的大余县西华山首次发现黑钨矿,在不足100年的时间内,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南、甘肃、内蒙古等地都先后发现了许多钨矿。
但钨与锡相比,它的利用历史则短得多,人类使用锡已有4000~5000年历史,而到17世纪80年代人们才知道钨。1781年瑞典科学家Scheele从白钨矿中制得钨酸,从而确定了钨的存在。
从而结束了西华山20多年完全自由开采历史,出现官方管理,私人开采的“官督民办”的经营方式。官办时期民国23年(1934年),西华山的钨砂开始由大余县各家收砂公司收交江西省钨矿局,再由该局委托江西裕民银行代营运销。
该矿集区是南岭中、东段石英脉型黑钨矿的重要产地,包括4个Ⅴ级成矿区带:①营前矿田。主要矿化类型是矽卡岩型钨银多金属,如焦里钨银矿;②淘锡坑-高坌矿田。
新中国成立后秦岭造山带地质矿产研究主要进展
1、秦岭成矿带的汞、锑矿床即在此背景下形成,并主要产于南秦岭印支冒地槽造山带中。
2、对此,建立了秦岭复合型造山带的造山模式,即前寒武纪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古生代断裂造山、中生代滑覆-推覆造山而形成了统一的秦岭造山带,尔后又经历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断块造山,整个造山过程都是在岩石圈内部完成的。
3、秦岭造山带勘查找矿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即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工作。
4、秦岭造山带从中三叠世(T2)进入全面造山阶段,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发育,但是金属矿床的具体定位机制尚需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找矿标志,开展大比例尺找矿预测,为找矿突破提供支撑。
5、近10多年来,随着秦岭造山带研究的开展,出露秦岭的具有蛇绿岩性质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受到重视,得到深入研究。
6、晋宁期前,出露在秦岭的花岗岩不多,其原因可能为年代久远,经历地质作用多,已被改造或被破坏,或者变质为深变质岩难以辨认。但是也不能排除晋宁期前侵位花岗岩少也可能是原因。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1、这种断层的倾向总是向着隆起的轴部,地层区域性北倾,而主要断层多为南倾,产状相反,构成一排排南断北倾的单斜断块山,构成屋脊式潜山带,义和庄潜山就是其中之一(图2-2)。
2、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中国地质构造在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各种内、外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集中反映。 地势的四级阶梯 中国地形地貌景观万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
3、从地形角度来看,我国的“地形特征”可以描述为“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山区(丘陵、山地以及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4、中国地理的特征 1,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5、北西向活动性断裂规模比北东—北北东向活动性断裂小,生成时代较新,但活动性强,表现在与其他走向的断裂交汇部位一般都是现今地质构造活动性强的地区。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性断裂有:伊通—依兰断裂带、敦化—密山断裂带和嫩江断裂带。
6、黄土地”。我国北部草原广阔,地质遗迹异常丰富多样,其中主要的有野三坡、金石滩克什克腾及本溪水洞等处,这些景观山异、石奇、水美、林丰,构成了原始自然、形象逼真的天然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宝库。
原地质矿产部的工作
1、地质矿产部石油系统在重点开展伦坡拉盆地石油普查勘探过程中,同时对洞错、改则地区、可可西里地区,巴青、索县、嘉黎地区进行了石油地质调查。
2、其基本职能是: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行业管理;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管理;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
3、另外,原地质矿产部华北石油地质局在1988~1989年对后邓-武德镇次凸开展了605km2油气化探普查;中原油田管理局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对济源凹陷的油气资源、盆地演化与油气形成条件均提出了初步认识。
4、主要的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工作有:1)原地质部物探局航测大队905队于1957~1958年开展海南航空磁测测量(1∶10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10万航空磁测和放射性测量4万km2;并进行了海南岛西部1∶5万航空磁测。
5、中国地质矿产部成立于1982年5月。其前身是 1950年成立的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1952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历任主任、部长是李四光和孙大光,现任部长朱训。
地质调查的发展概况
环境地质调查发端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20世纪50年代,包括水电站、铁路、桥梁、矿山等在内的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的迅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调查区及临近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涉及调查研究工作极少,系统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
(一)区域地质调查简史 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是近60年的事情,但地质思想的萌芽在远古就已经产生。如北宋沈括根据山崖上出现的卵石和螺蚌,推测此地为昔日之海滨;东汉时期就知道石油,而煤作为燃料始自汉朝等。
罗永国,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9年,已编制了俄罗斯联邦89个联邦主体和7个联邦区的GIS地质内容图集,总数超过1000幅。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经有150 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9世纪的启蒙阶段;②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奠基阶段;③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发展阶段;④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深化阶段。
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建早期中国学者对河北地质调查的贡献
1、★李捷(1894~1977),中国地质学家。号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1977年1月30日卒于宁夏银川。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2、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 *** ,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宗祜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4、前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6年,是旧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更大,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一个全国性地质机构。它对新中国地质科学与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
5、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