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南京什么时候高级职称答辩啊
11月5日。相关资料查询得知,2022年江苏南京高级职称答辩原计划于10月29、30日举行的2022年南京市建设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面试答辩现更改为11月5日举行。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职称答辩评委说行了好了是通过了吗
是通过了。行了好了是肯定句。职称申报流程:
1、申报人满足申报资格后,挂靠评审所在地单位,通过购买社保或签订正式劳务合同的形式,进行下步申报准备。
2、满足当地申报要求后,先报送到当地人才中心,区人社局,或考试院进行初审。
3、初审通过后,由考试院跟人社局一起组织答辩,或直接评审。四,评审通过后,人社局公布通过评审名单。五,公示期满后,颁发证书。六,拿到证书后,申报单位开解聘证明,到这一步,整个申报流程才完成。
2022年副高职称教师答辩时间南京
2022年11月5日。2022年江苏南京高级职称答辩原计划于10月29、30日举行的,更改为2022年11月5日举行,答辩就是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时间为5分钟。
网上中级职称答辩有单位通过率吗
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控制在50-60%左右。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相对初级来说是非常卡壳的,只要你的材料、业绩等与文件要求不符,很可能会被刷掉,职称评审是有名额限制的,不是满足了条件就都可以评上。
参加职称评审答辩的总结和反思
11月底参加了职称评审答辩,已经顺利通过了。此项任务时间跨度长,精力花费多,算是大项工作吧,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做一个分析和总结,有个交代,做个了断。
首先是基本概念没搞清楚。我没有认真的想过“职称评审答辩”这个概念,本能地以为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样。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重点是论文,论文质量过硬,通过就问题不大,评审专家不会问论文不相关的问题。而职称评审答辩不同,论文肯定要有,但非科研单位的职称论文平均水平不会太高,具体干的专业工作才是重点。虽然自己过关了,但仔细想想其实概念是不清楚的,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是时间决定内容。此次答辩要求4分钟时间述职,要求介绍主要工作、业绩成果、论文要点和下步打算。4分钟按正常语速也就是1000字左右,而1000字的篇幅要介绍4个方面内容,肯定是不能面面俱到的。我的处理原则是:与专业工作无关的不说或者少说。我原先的材料是2500字,只好精简,比如个人基本情况,评审材料里都有,删掉;思政政治教育,与专业工作关系不大,全是套话,删掉;干了许多其他工作,用数字,一句话说完。最后为了突出重点,第三大部分答辩论文的内容介绍全部省略,只一句话简单介绍论文情况。因为时间限制想说也说不清楚,不如不说,反正专家手上的评审材料上有全文。
三是关于幻灯片。首先幻灯片千万不要照着念, *** 的时候不要大段大段地粘贴文字。如果那样还要人干什么,交个幻灯片就行了。文字多的另一个坏处是字号小,投影出来别人根本看不清,那幻灯就完全是给自己看的了,舍本逐末。其次是整个幻灯片要简洁,要素(比如图片、文字、动画)不要多。要素多了答辩时会分散自己精力,也会把评审专家的精力吸引到看幻灯片去,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思路。总之,幻灯片就是辅助工具,是帮助口头表达的,不要喧宾夺主。
四是要修炼自己的心态。这次评审从8月份开始到结束,前后共4个月,非常折腾。但分析起来,还是有自己的原因。一方面是前期不重视,临到最后期限才匆忙行动,搞得自己很紧张很被动。另一方面是自己认为太 *** ,搞出很多程序和要求,上面累下面也累,于是总带着情绪去干。其实,本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高兴不高兴都要干,为什么不开开心心的干呢? 《王阳明心学》中讲:平时大家感觉累其实是心累,而不是身体累,并进一步提到如何日理万机而不累的三个 *** :不带情绪地工作,动脑不动心;不功利地工作,享受工作的过程;专心地工作,一次只干一件事。书中还指出:把无意义的事情坦然接受下来,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五是关于答辩问题。答辩是我们评审时最紧张最担心的环节,谁知道专家会提什么样的鬼问题。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评审专家,会如何提什么问题?提高专业水平扎实理论功底是永远正确的,但临到评审说这个也没意义。我的做法是:在述职报告中重点介绍主要从事的工作(当然也是比较熟悉的内容)。就算时间有限,我也要重点把我熟悉的内容讲透,让评审充分理解我从事的工作,把评审的注意力引到我熟悉的那个点上,其他不相关的一律不提或少提。这样的好处是:首先是把一个点讲深讲透显得你很专业,是实实在在地干工作的。其次是评审专家不会提太不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好应对。你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讲A,专家不会突然问个B,这样反而显得专家太不靠谱了。而如果你述职的内容太宽太浅,评审专家抓不住重点,因为专家必须要问问题,他就只能随便问一个问题了,那回答起来就郁闷了。遇到一个不靠谱的答辩者,专家也挺郁闷的。
六是关于平时的积累。有的同事答辩的时候心里发虚,根本原因还是平时干的专业工作不多,积累不够。评审只是对前期工作做一个客观的评价,你干了多少专业工作和你的专业水平高低,评审专家一听就知道的,不是到了评的时候做个漂亮的幻灯片就可以补救的。那只是形式,形式是需要内容来支撑的。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索取模式”和“交换模式”: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平时大量的积累,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去“交换”,求之在已;而很多人的错误做法是“索取模式”,平时不去积累,而又想获得,这就是“索取”,求之在他人。 于是就会有很多焦虑,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如果得到了是“施舍”和“运气”,没得到是则“失望”和“悔恨”。比如此次职称评审,如果平时做了大量专业工作,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本人的专业水平也就达到了要求,评审就只是一个程序而已,自己心平气和的参加就行了,处之不惊,得之泰然。
对于机关行政人员,平时行政事务和其他工作比较多,而专业技术工作反而不多。 因此,要强制自己重视和珍惜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这是有附加值的硬工作。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多反思多总结,大项工作更好能写一篇论文,更低要求是一年一篇。当然,如果有机会参加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教材撰写、标准制订就更好了。还有一个普遍问题是,写论文的要求很高,很多人不愿写或者不能写,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才病急乱医,一口气写上两三篇,或者找人代写挂名,这还是前面提到的“索取模式”,不知道平时积累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