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多种因素的评价问题,分级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采用模糊数学 *** 评价较为合理,其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价领域。
2、(1)极严重区(差区):18处,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控制面积约177×104km2。(2)严重区(较差区):17处,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控制面积约44×104km2。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3、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综合分区 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控制和预防已经发生的与尚未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努力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区的目的。
4、主要位于鲁西北平原地质环境区的东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局部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质环境区的7个评价单元,占评价单元总数的5%,模糊综合指数值为4~5之间,为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差区。
5、在表5-12中,由综合评定结果可知:该矿地质环境质量指标加权评定平均分值为0.422,查表5-2可得,该矿的地质环境质量属于较好(Ⅰ级)。
6、要素指标加权分值综合评价 在求出各矿井各评价指标和要素的综合权之后,利用公式(4-5)和(4-6)即可分层次计算出各矿评价要素指标加权分值,分值从小到大排序,分值越大说明其地质环境质量越差。
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通过海岸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将胶州湾海域及近岸陆地分为适宜性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差区。
建设工程适宜性评价主要是围绕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其中,安全是首要因素。在安全的基础上,寻求功能区的配置与地质环境相适应,以获得更佳的经济效果。
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功能区划和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一。
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次评价是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
评价过程 建设工程和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过程如图1所示。
评价因子的选取 地下空间利用活动有其特殊性。
重要环境地质指标释义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明显下降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作为指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警指标,来判断喀斯特存在石漠化的可能性。
意义:地表岩土的固结程度以及松散堆积物的粒级组分等物理特性,是判断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基础环境地质指标。特别是在预测土地沙漠化可能发生的潜在地域时,地表岩土组成及其物理特性具有指示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自然成因。
总体评价:湿地水体水质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湿地监测指标。当执行修复措施时,水文地球化学也是湿地短期内进化或退化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具体介绍见第五节重要环境地质指标释义。 土地利用 城市的土地空间是城市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发生的场所和经济社会关系的物化表现。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是城市人口增长、规模扩大及经济社会变迁带来的物质性结果。
八大城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城市地质-生态环境指标与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生态环境指标可分为2类。
2、从表9-7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都是提高的,以淄博提高最为明显,烟台相对提高最不明显,其他城市按损益率绝对值大小依次为东营、威海、日照、潍坊、济南、青岛。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
4、(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总质量评判 前面已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水-土资源进行了综合承载力评判,作出相应的排序。参考国家统计局有关公报资料,在能源、矿产资源及生物资源上,也可作出相应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