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下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历史悠久,是我省食品科学研究的发祥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食品科学高中级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食品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食品加工行业的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我校的食品科学研究起步亦早,50年代末就陆续开展了食品科学方面的研究,1986年成立了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2000年我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学科被列为省“211”重点学科,标志着福建农林大学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学科进入一个崭新的腾飞发展时期。学院凭借学科综合优势,突出亚热带农产品特色,积极推动和促进相关的应用技术,如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贮运技术,食品生化技术,食品卫生检验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取得良好学术成果的同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院现有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两个硕士点,一个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211”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在加强原有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促进各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整合,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新局面。新世纪,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市场对食品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在省 *** 的指导下,省教委特别批准我院开设《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成考、自考专科班,重点培养食品生物科学工程、功能保健食品方向等社会急需的食品高科技人才。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目前,我院首届成考、自考大专班已开始报名,希望有识之士和有求知欲望及想体验大学生活的青年、学生尽快报名,我们的校门永远为广大求知者开放。
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前身为1985年复办的原福建农学院食品工程系,(1958年原福建农学院园艺系设置食品加工专业), 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林大学,原食品工程系于2001年4月更名为食品科学学院。学院现下设: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系、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及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实验室、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农产品品质研究所、食品工程设计研究所等9个教学科研机构及1个食品实验厂。
学院现拥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博士点,“食品科学”、“粮油及蛋白质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药学”五个硕士点和食品领域工程专业硕士点及农业推广(食品加工方向)硕士点。其中“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被批准为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农学、工学、医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
为适应我国营养政策和即将实施的营养立法,经申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依托我院师资力量,从2006年起学院具有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资质。
现任领导:院党总支书记陈泰丰副研究员、院长陈锦权教授(博导)、副院长郑宝东教授(博导)。
学院树立“人才是之一资源”的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教师培养规划及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院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使学历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学院具有博硕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近60%。;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次组织教师到国内有关院校进修,先后派出陆则坚教授和陈锦权教授到美国佐治亚州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切实加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学院现有教授(研究员)职称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 福建省有突出贡献农业专家1人,有1位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4位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骨干队伍和工学、农学、医学学科交叉的学术梯队。
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成人自考专科专业、物流管理(食品)成人函授(脱产)专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成人函授专升本专业。学院现有在校生: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115人,食品领域工程硕士14人,本科生 875人,函授本专科生163人。
学院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双语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加强基础和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成立以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得重大进展,年度科研经费平均200万元左右。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30多项, 横向课题25项。通过鉴定成果30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 三等奖 7项,获专利8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绩突出,获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30项(618项目),保持在省内食品行业受资助项目的领先地位。
在学报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在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收入11篇、EI收入9篇、ISTP收入3 篇,编著或参编的正式出版专著、教材12部。其中由陆则坚教授主编的教材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农产品贮藏加工学术交流大会暨海峡两岸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论坛大型学术会议。
学院党总支抓好广大师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中获得中央巡视组的好评,在组织发展工作中,党总支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院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极做好在优秀大学生和一线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双高”人员中的党员发展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双高”人员的发展力度,2004年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党员的管理,学生党支部成立了两个党小组,通过以上措施,着力促进了学院的组织发展工作,有效地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2003年以来,全院共发展党员103人,其中教职工和研究生23人,本专科学生118人。
近年来,学院团学工作上了新的台阶。院团委曾获得校“红旗团委”的称号;一人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一个班获省“先进班集体”;连续两年有社会实践队获省“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称号;连续三年获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两年在全国“挑战杯 ”和“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2006年学院总支还被评为校“先进基础党组织”。
食品科学学院
二OO六年九月
请问福建农林大学自考本科文凭国家承认吗?
是承认的。自考本科文凭是国家颁发的,当然也是国家所承认的。
福建农林大学的自考本科,是福建省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福建农林大学是正规公办大学!
一、自考文凭国家承认吗?
自考本科是国家给颁发本科证书,是国家承认学历在学信网可以查到的,自考本科相对于成人高考、 *** 教育、电大教育等形式的含金量较高的一种。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国外很多国家也都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自考本科的学历。
福建农林大学自考本科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无论对就业、工资、户籍管理还是对于考研、考证、考公务员、评职称等效力和普通高校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同等待遇。自考本科,宽进严出本身难度偏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坚持到最后,而其考取第二学位文凭,难度更是难上加难。
福建农林大学自考本科,大多是在职学生,想进修工作相近专业的文凭。不仅仅是对于考试内容的考核,更多的是对于考生的自我素养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一种锻炼,体现出考生非常强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时间经验远远超过统招生。
二、自考文凭社会认可吗?
成人自考本科文凭是学信网可查,国家和社会都认可的文凭。成人自考本科学历也是可以报名事业单位的 *** 考试的,并且享受和普通本科一样待遇。
但凡全日制本科生可以参加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是自考本科生可以参加的,这其中就包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参考事业单位。从国家的规定来说,福建农林大学自考本科学生完全可以进入事业单位,社会上的企业对福建农林大学成人自考本科学历是认可的。
三、自考本科的用处
1、在考资格证方面:自考本科的学历考资格证与统招全日制本科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
2、在考研方面:自考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否已取得学位,只要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就能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身份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3、在考公务员方面:一些没有要求全日制学历的职位都是可以报考的;
4、在升职加薪方面:自考本科学历是除统招全日制本科之外认可度更高的一个了,很多企业都开始承认这个学历了,所以在公司职位晋级等方面肯定是有用的。
5、在出国留学方面:目前多个国家都承认自考学历,所以如果经济允许的话,自考生可以选择留学。
另外,2023年福建农林大学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福州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福州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福建农林大学自考咨询与预报名入口:
福建农林大学怎样?
学校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3年办学历史的省重点大学。其最早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凝炼了“五种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骏马的争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顽强品格、小草的奉献品格),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学校位于福州市金山,校园占地面积234万m 2 。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8个福建省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MBA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22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涵盖8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2.1万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专任教师1504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24人,副高职称人员478人,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0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9人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7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2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8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75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7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第二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4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7支,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3100万m 2 。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20万册,电子图书22528GB。建校73年来,学校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设有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1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联合国(中国)实蝇防控合作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部委研发测试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部省级研发基地15个;自1978年以来,有576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7项。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086项,科研计划经费达2.98亿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8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鉴定(评审)成果132项。学校长期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以“6·18”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连续6年“6·18”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深厚的地缘、血缘、学缘、亲缘优势,不断加强两岸交流,拓展教学空间。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结成友好关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学校成为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单位,并在全国率先招收台湾农业行业协会会员攻读成人教育学历。学校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学校的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 学校被评为2008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荣获2009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学校”(连续3次)、“福建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2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连续21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三个战略重点,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和谐型、平安型、廉政型、节约型、数字型、生态型校园,努力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证。
山东农业大学与福建农林大学怎么样?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2年办学历史的省重点大学。其最早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厦门大学农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等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1958年福建农学院森林系单独分出设立福建林学院。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72年来,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凝炼了“五种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骏马的争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顽强品格、小草的奉献品格),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学校位于福州市西郊,校园占地面积234万m2,校舍面积78.95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试办)、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18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 20658人、研究生2248人。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专任教师1458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00人,副高职称人员405人,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10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6人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7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1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8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70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7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教学团队3支。2000年以来,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3100万m2。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0.64万册,电子图书90.61万册,设有台湾文献馆和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是农业部和福建省首批科技查新单位。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建校72年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线,设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校设研究机构71个;自1978年以来,有54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7项。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160项、科研计划经费20495万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5项,鉴定(评审)成果130项,出版著作119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0篇。学校长期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打造学校品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深厚的地缘、血缘、学缘、亲缘“四缘”优势,不断加强两岸交流,拓展教学空间。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嘉义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结成友好关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学校成为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单位,并率先在全国招收台湾青年攻读成人教育学历。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以“2+2”的方式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自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邀请900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任教、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合作项目研究,先后选派了2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出国(境)考察、学习、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学术研讨会,洽谈合作项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和援外任务。学校的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学校”(连续3次)、“福建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2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 精神,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三个战略重点,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和谐型、平安型、廉政型、节约型、数字型、生态型校园。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人才培养基地,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大学,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