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威医生跟周丽彬哪个好
匡威的鞋子质量更好。匡威的鞋子上市时间更早,做工更丰富。而且匡威的口碑更好,品牌认可度好。知名度相对更高。
急求关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资料
摘要:由于城市污染的异常严重,对扩大绿地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中用地的紧张又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有限地扩大绿地的同时,提高绿地上的生态效益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着手,即"覆盖率"、"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和"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地的更大生态效益。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生态;生态效益;人口
Abstract: Because municipal pollution exceptionally serious, to expands the green space area the request to b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but in the city the land intense is impossible to satisfy this request, therefore while is expanding the green space limitedly, enhances on the green spac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to become improves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ortant mea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begin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essential aspects, namely " the coverage fraction ", “the green space establishes the position in the city " and " enhances in the unit green space area the ecological benefit ", can display the urban green space fully the biggest ecological benefit.
key word: Urban green space; Environment ecology; Ecological benefit; Population
前言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之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 *** 。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综上所述,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 *** 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 *** 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之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之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在华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努力推进园林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市中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着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地上地下的双重影响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能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荆克晶,鞠美庭.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S1) .
[2] 丁飞,胡群霞,周志翔. 武钢工业区园林绿地环境效益评价[J]湖北林业科技, 2007,(04) .
[3] 王蕾,王志,刘连友,哈斯.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及其评价与优化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01) .
[4] 姚先铭,康文星. 广州市城市森林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J]湖南林业科技, 2007,(03) .
[5] 李仰征,马建华,段海静. 基于公共绿地条件的郑州市适度人口分析[J]河南科学, 2006,(06) .
[6] 李满春,周丽彬,毛亮. 基于RS、GIS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模型[J]中国环境监测, 2003,(03) .
[7] 闫双喜,毕会涛,位凤宇. 新乡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对策初探[J]河南科学, 2008,(02) .
[8] 张杰,田国行,张玉书,田爱芳. 漯河市城区段沙河、澧河沿岸本底植被调研初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9] 吴国玺,朱俊阁.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调控与绿化配置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07,(09) .
[10] 彭立华,陈爽,刘云霞,王进.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7,(06) .
[1] 常庆禄,王森. 走出城市园林建设误区 提高绿化生态效益[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01) .
[2] 程志刚,马洪德,吴慧. 城市绿化中大树移植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 .
[3] 安勇,卓丽环. 哈尔滨市紫丁香绿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6) .
[4]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 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4) .
[5] 马武昌,邹定保. “绿量”概念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及实现途径[J]公路交通技术, 2008,(05) .
[6] 刘维刚,林杰. 高吸水性树脂在园林绿化生产中的应用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 2003,(02) .
[7] 宋子炜,郭小平,马武昌. 北京市25种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8,(05) .
[8] 黄祖富,陈永聚,赵阳阳. 浅谈城市森林建设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8) .
[9] 常庆禄,张现清. 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
[10] 姜国义. 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中应用树木与草坪效果对比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1,(01) .
[1] Daniel Serra,Rosa Colomé. Consumer choice and optimal locations models: Formulations and heuristic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1,80, (4) :439~464.
[2] JerryF.Franklin,RichardT.T.Forman. Cre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by forest cutting: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principles[J] Landscape Ecology, 1987,1, (1) :5~18.
[3] Monica Goigel Turner,C. Lynn Ruscher.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in Georgia, USA[J] Landscape Ecology, 1988,1, (4) :241~251.
[4] R. Maureen Hulshoff. Landscape indices describing a Dutch landscape[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 (2) :101~111.
[5] RichardT.T.Forman.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 (3) :133~142.
[6] Lucy Bastin,ChrisD.Thoma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urban vegetation fragment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5) :493~507.
[7] DaleA.Quattrochi,JeffreyC.Luvall.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for *** ysi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6) :577~598.
[8] DavidM.Stoms. GAP management status and regional indicators of threats to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2000,15, (1) :21~33.
[9] E. Gregory McPherson,David Nowak,Gordon Heisler,Sue Grimmond,Catherine Souch,Rich Grant,Rowan Rowntree. Quantifying urban forest structure, function, and value: the Chicago Urban Forest Climate Project[J] Urban Ecosystems, 1997,1, (1) :49~61.
[10] Andrew Schiller,SallyP.Horn.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urban greenways of the mid-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J] Urban Ecosystems, 1997,1, (2) :103~116.
仅供参考 谢谢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师资队伍
建筑学教学团队
建筑学教学团队由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等3个二级学科组成。2007年9月教学团队由21人组成,2010年4月增至27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6人,讲师12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总人数的25.9%。博士1人,硕士21人,硕士学位以上占总人数的84.5%。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6名,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占总人数的44.5%。教学团队总体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教学团队序号 姓 名 性别 职 称 更高学位 职 责 1 戴志坚 男 教授/工程师 博 士 团队带头人 2 李积权 男 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3 吴聪慧 男 副教授/二级注册建筑师 学 士 骨干教师 4 刘 丹 女 副教授/二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5 曾晓红 女 副教授 学 士 骨干教师 6 蔡碧新 女 高 工 硕 士 骨干教师 7 吴先德 男 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士在硕 骨干教师 8 李华珍 女 讲 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9 高 鹏 女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0 余志红 女 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1 吴 征 男 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2 叶 青 女 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3 叶 猛 男 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4 陈圣疆 男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5 谢泽斌 男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6 黄常华 女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7 杜 峰 男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8 李兆灿 男 讲 师/工程师 学 士 主讲教师 19 林晓枝 女 讲 师/造价工程师 硕 士 助 教 20 田梅霞 女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1 林 云 女 助 教 学 士 助 教 22 刘 辉 女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3 陈 芬 女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4 刘华杰 男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5 周丽彬 女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6 徐 伟 男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7 陈 睿 女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资料来源 城市规划教学团队
城市规划教学团队由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2个二级学科组成。2008年9月教学团队由17人组成,2010年4月增至23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称7人,讲师10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总人数的39.1%。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14人,硕士学位以上占总人数的73.9%。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8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名,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13人,双师型人员占总人数的56.5%。教学团队总体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市规划教学团队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更高学位 职责 1 林从华 男 教 授/工程师 博士(后) 团队带头人 2 张国坤 男 副教授 博 士 骨干教师 3 唐春媛 女 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4 潘敏文 女 副教授/工程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5 林兆武 男 高工/注册城市规划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6 杨芙蓉 女 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 士 骨干教师 7 严世宏 男 高工/注册城市规划师 学士在硕 骨干教师 8 杨昌新 男 高工/注册城市规划师 硕士在博 骨干教师 9 张春英 女 讲 师 博 士 主讲教师 10 于苏建 男 讲 师 硕士在博 主讲教师 11 沈员萍 女 讲 师 硕士在博 主讲教师 12 卓德雄 男 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学士在硕 主讲教师 13 柯美红 女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4 翁彧泓 女 讲 师/工程师 学 士 主讲教师 15 林幼丹 女 讲 师/工程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6 黄莉芸 女 讲 师 硕 士 主讲教师 17 陈 芝 女 讲 师/工程师 学士在硕 主讲教师 18 龚海钢 男 讲 师 学士在硕 主讲教师 19 邱永谦 男 助教/注册城市规划师 硕 士 助 教 20 赵家亮 男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1 张 建 男 助 教 硕 士 助 教 22 张祖柱 男 教授级高工/注册城市规划师 学 士 教辅人员 23 许为一 男 助教/注册城市规划师 硕 士 教辅人员 资料来源
求 2008revit竞赛获奖作业 五年级同济作业大图
一年级(14份)
学校名称 作业名称 作业作者 指导老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解读建筑 林俊琦 施英 郭祥 王静 魏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观景建筑设计 陈伟璐 施英 郭祥 王静 蔡伟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平面构成 张洁林 施英 郭祥 王静 魏成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编织——数理控制下的构成研究 饶峥 何剑桥 曹震宇 张涛 浦欣成 贺勇 孙玮 吴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九宫格造园练习 刘亦思 邬极 潘维佳 陈阳 苏维 王欣 欧阳文 金秋野 李春青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积木•空间 徐卓然 林伟凡 曾佳雄 林群鸿 张无暇 汪莹莹 李璐芸 李言 申晓辉 方翊珊 袁炯炯 陈芬芳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1:1立体构成 蒋坤 黄元韬 李伟堂 陈鸿峰 申晓辉 戴云倩 钟祺 赵红利
湖南大学 流•转——一年级空间构成:静态渗透到动态渗透 吴启晶 史远卓 钟力力 欧阳虹彬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不系舟——咖啡馆设计 朱淳 王秀慧 申青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建筑学系 集展览、工作与生活于一身的艺术家居所 杜学剑 钟宏亮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沐林源起——小型钓吧设计 王斌 解旭东 王少飞 郝赤彪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经典建筑解析——罗比住宅 周月明 钱铭 张蕾 周扬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1912街区外部空间认识与分析 周月明 钱铭 冒辰 周扬 张蕾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院 经典建筑分析 郑点 连剑 宋晟 吉慧 何川
二年级(24份)
同济大学规划与建筑学院 24小时简易自救抗震棚设计建造实验 建筑学二年级 张建龙 赵巍岩 戚广平 俞泳 关平 施中才等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 假日别墅 温鹤 黄源 傅祎 张宝玮 韩光煦 吴若虎 刘斯雍 范凌 步睿飞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小型公共服务建筑设计——风景区观景服务设计 冯立星 严永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别墅设计 罗梦豪 费彦 冯江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整体关联的设计——城市中心及配套旅馆设计 吕妍 陈林 陈帆 王洁 朱宇恒 汪均如 明焱炎 朱怀 吴锐
厦门大学 海滨俱乐部设计——渔村 梁松 李立新 唐洪流 李苏豫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圆管——公园茶室设计 罗林君 赵逵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家园——小住宅设计 黄文耀 邓元媛 王倩 张锐 林涛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融合、再创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郭袁媛 戴俭 李华东 王珊 杨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幼儿园——社区三代人共享的乐园 刘东顺 杨红 王珊 戴俭 李华东 褚智勇 圣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旧城补丁六记 李图 刘浩延 李越 张晨 郝东 何天逸 王欣 胡雪松 李春青 段炼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城郊山地别墅设计 姜咏茜 仝晖 扈益群 魏琰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四合院•中式生活——山地别墅设计 吴孟辰 张勒 门艳红 仝晖 魏琰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幼儿园设计 侯丛思 潘正超 安黎 李帆 苏静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Play in Group ——幼儿园设计 陈文斐 张颖宁 刘文佳 陈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生命驿站——流动医疗救助站设计 杨楠 裘鞠 柳红明 李佳艺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青云映山设计 何凡 吕健 吴晓东 孔宇航 王时原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滨海驿站——滨海大道观景点文化驿站设计 陈朴林 郝赤彪 解旭东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科普体验中心设计 邵彦 郝赤彪 解旭东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互动、生长——六班幼儿园设计 周可 郝赤彪 解旭东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新视角——志愿者服务站设计 刘晓蒙 郝赤彪 解旭东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馆设计 黄志成 蒋晓风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售楼处设计 刘航睿 唐思彧 单伟伦 曹伦 张广媚 石华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奥运大排挡——3*3奥运服务站概念设计 王媛灏 桂汪洋
三年级(35份)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特殊自然环境群体空间设计 陈禹 李玲玲 李国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特殊城市环境群体空间设计 肖潇 孙伟 罗鹏
中国人民 *** 后勤工程学院 某高校新校区医院设计 彭卓 陈宇 罗建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966-1976历史事件展示中心 姚又宁 周露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城市住宅设计-中低收入人群住宅建筑设计 吴婷婷 田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地域文化中心 李玥瑜 黄海静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砖瓦博物馆设计 李永强 王雷 陈翔 秦洛峰 林涛 钱海平 王卡 李澎田 黄杉
福建工程学院 全国保障性住宅设计方案竞赛 孙红瑜 陈爽 余志红 蔡碧新 周丽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书+园 陈晓兰 钱晓庆 单军 程晓青 黄文菁
厦门大学 厦港古船博物馆设计 余多 邵红 任璐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铁路交通博物馆设计 王伟实 鲍莉 李海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文化艺术中心设计 王欣 夏兵 钱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适应性• *** •开放建筑-旧城区商 *** 体设计 刘碧娇 张彤彤 谭刚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旧城区商住 *** 体设计-基于建筑地形学的思考 顾芳 彭雷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皇城的平民化过程 城市博物馆设计 张婷 王冰冰 张昕 赵之枫 艾英旭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轻重之间-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李晓东 刘伟波 邓庆坦 江海涛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FOLD FORCE FANTASY-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司鸿斌 刘伟波 邓庆坦 江海涛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展•茶•墨-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刘文 刘伟波 邓庆坦 江海涛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架空•生态•交流-钢铁铸造厂改造-文化中心设计 刘楚 安艳华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拯救失落的记忆-郑国贵族墓葬博物馆设计 邓彬 刘中 赵凯 刘兴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街情再现-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设计 赵玮 郗皎如 战长恒 于辉 张宇 孔宇航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新米玛哈娜- *** 尔民俗展览馆设计 库都来提 库都斯 樊璐 高德宏 孔宇航 郭飞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影像空间-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设计 冯海花 孙兵 冯伟 于辉 张宇 孔宇航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泛运动-作为景观和过程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心 沈思 黄睿 刘明昊 王少飞 徐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连续空间体验社区体育中心设计 毕胜 李政昆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Mediascape 蔡杰宏 朱海山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媒体广播中心 陈晨 Mr Ulrich kirchhoff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系 出谋•画测-荆州古城拱极门遗址测绘 周广鹤 吴获子 李沛然 冷长宗 王红燕 夏琴 王宏伟 李文凯 彭蓉 郑辑宏 陈星星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博物馆设计 杜钰 周博 姜旭 张广娟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博物馆设计 陈月 张广娟 周博 姜旭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博览建筑设计-流动的历史-海河历史博物馆设计 陈稀 卢昀伟 张慧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 老码头的心看台-码头博物馆设计 杜显霖 王克宁 胡期光 张天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行为动力-旧建筑改造旅馆设计 徐虹 林姗 孙德龙 王绚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珞珈书院设计 刘子锷 王炎松 袁雁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快题设计-5.12之后 王庆 李久芳 苏剑鸣 刘阳
四年级(19份)
同济大学规划与建筑学院 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探索 程智斌 赵群 Dietrich Elge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演出会议文化中心设计 刘一玮 冯伟 王琪 许楗 高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残疾人报摊移动售卖设施 肖凯还 杜诗达 谭莹 密舒杨 王雪培 曲明晓 林大卫 王涵 甘果 孙雁 王朝霞 王雪松 覃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仿古建筑设计 徐辉 张兴国 李臻赜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校园多功能会堂设计 李啸川 魏宏杨 唐淼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水泵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张祺飞 黄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绿色希望小学设计 欧阳愚 张羽 谢沁 庄少庞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杭州市十五奎巷历史街区改造与重建 陈冰 陈钢 楼宇红 王东辉 连铭 顾哲 高峻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折城-济南市馆驿街西片区棚改设计 司飞 刘言凯 侯文杰 李珊珊 刘世龙 赵斌 杨慧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设计-新旧城区交叉区域城市更新 许一嘉 闫婷 吴少峰 李耀鹏 岳岑 郑妙丰 姚敏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街巷与院落-八府庄村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栗鹏 王芳 王代赟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滨海工业遗址更新利用设计 邱洪磊 焦坤红 韩波 韩默 高德宏 孔宇航 张宇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佟楼地区城市更新设计 张伟 刘磊 张向炜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高层 *** 住宅的传统居住空间表达 赖奕堆 成月 石磊 李卫乐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Land Year 土生土长 刘洋 翟旭 宋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 尹瑾珩 邹颖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传统院落规划下的层级空间 张元升 徐震 苏剑鸣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合肥市胜利路南段城市设计 韩韬 何路路 郝建海 尹磊 万瑶敏 高蓉蓉 徐晓燕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集约式高层住宅 耿超 顾大治
五年级(14份)
同济大学规划与建筑学院 伯沙勒尔艺术与设计专科学院数字化设计 姚霁 张周舟 石永良
同济大学规划与建筑学院 I-Industry江南造船厂世博园区改造城市设计 蔡青 余国璞 田唯佳 王瑜 黄一如 袁烽 李翔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上海世博会江南造船厂地块城市设计 万博 卢峰 顾红男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都市区高速公路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环城枢纽设计 钱维娜 王琦
上海大学 院落的精神——崇明陈家镇新农村住宅设计 孙俊逸 王海松
厦门大学 鼓浪屿计划之内厝奥1号片区艺术村更新计划 王晨军 王玲巧 刘勇 张燕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上海世博会江南造船厂历史地段改造和更新 姚昕悦 江天 何晋 袁懿 李邦健 王建国 仲德昆 龚恺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门市余东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张杰 高松 王胜 张平 鲍牛 吴苏雁 王文彬 沈屹 过源 赵诣 张建新 刘雁 张伟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长影厂保留区域环境及建筑更新改造设计 唐思远 王奇琦 裘鞠 柳红明 张成龙 林芒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当代城市媒质中心设计 辛善超 孔宇航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旧厂房改造——建筑系馆设计 李金奎 张鹏举 高旭 弃卓彦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山水•行——徐霞客馆设计 言静蓝 吕昀 王蓉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性设计——长沙市裕湘纱厂 韩佳栩 杨海鑫 严钧 许建和 梁智尧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SALA AMPHAWA中德泰联合设计 陈矞 付雷 郝冠民 杨屾 周婷 罗杰威 杨葳
年级不详(4份)
台湾逢甲大学 [寻]故事旅店 李昭毅 许慈容 彭志峰
台湾逢甲大学 On the water 北门实验性海上聚落民居 郭振铨 不详
台湾逢甲大学 邂逅特殊聚落纹理——相遇在朱家村 朱婉萍 郑筑尹 不详
台湾逢甲大学 苏州河之心 张文婷 陈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