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吴国盛什么职称,北京大学吴冕

2023-02-01 北京职称评审网 16
A⁺AA⁻

《什么是科学》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什么是科学》(吴国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qxfs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北京大学吴国盛什么职称,北京大学吴冕

书名:什么是科学

作者:吴国盛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8

页数:305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作者简介: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仰海峰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杨学功教授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 张广保教授领域: 中国经学史、中国道教史郑开教授领域: 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教授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李猛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

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比较宗教学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副教授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 *** 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领域: 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化、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 教、 *** 哲学 吴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周程 教授领域: 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任元彪副教授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带 * 号为博士生导师

吴国盛的主要成就

研究范围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哲学动态》记者访谈“探索科学时代思的可能性”对1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意向: 学术研究方面,在如下四个方向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即以“追思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柯瓦雷概念分析为主要 *** 的科学思想史、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背景的科学哲学、以技术批判理论为特色的技术哲学;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

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学传播学、应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

大众写作方面,沟通科学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获奖情况

个人成就奖

1. 1998年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3. 2004年获 *** 特殊津贴。

作品获奖

1. 1996年,“希腊人的空间概念”(《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颁发的“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1996年5月)。

2. 1996年,“重建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2期)获“《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奖”(1996年5月)。

3. 1996年、1997年,《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获96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97),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1997)。

4. 1999年,《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1999年)。

5. 2001年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6.  2008年,《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 2009年,《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教学获奖

1. 2005年,“哲学本科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北京大学)”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获奖者吴国盛、叶朗、赵敦华、丰子义、胡军。

2. 2005年,《科学通史》被评为北京大学精品课程,获奖者吴国盛。

3. 2010年,《科学通史》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获奖者吴国盛。

北大的哲学系教授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王东

黄楠森 资深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王东 教授 领域: 列宁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杨学功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存在论(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先秦哲学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近现代哲学

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 教授 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

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张祥龙 教授 领域: 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副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叶峰 教授 领域: 数学哲学,逻辑,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徐向东

王海明 教授 领域: 伦理学与国家论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徐向东 教授 领域: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知识论,早期现代哲学,形而上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 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 副教授 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 ***

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副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 教、 *** 哲学

吴飞 副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周程 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博物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任元彪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的学术热情

在我国科技哲学界,19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着一位年轻的学者。他,少年英才,年仅15岁便就读于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北京大学;他,青年成名,年仅33岁便被破格评为中国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他,满腹经纶,其博士论文曾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一;他,淡泊名利,坦言人生更大的喜悦是能够教到自己理想的学生。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国盛。

潜心读书少年已怀凌云志

1964年9月5日,吴国盛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鄂中地区良好的文教传统培养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在身为教师的父亲的影响下,年仅5岁的吴国盛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吴国盛小学、中学一步步读下来,成绩始终位居年级前列。其实,吴国盛当时比较喜欢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按照当时的流行观念:更好的学生要选理科,更好的理科要数物理,于是,年仅15岁的吴国盛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并以全县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顺利录取。进入北京大学后,吴国盛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实并不是纯粹的物理学问题,而是理论物理学中一些带有思辨性质的基本命题,于是勤于思考的他转入了科学史及科学哲学相关领域的学习——而这其实就已经逐渐进入了哲学的范畴。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引导下,4年本科之后他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数学哲学家黄耀枢先生,从此把自己对哲学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一生的学术追求。

但求学术韶华甘坐板凳冷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986年,年仅22岁的吴国盛硕士毕业了,当时的他面临着多种选择:出国、从政、做学术,等等。最终,他选择了学术作为他一生的志业,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工作,开始了长达13年的社科院的科研与学习生涯。在离开中国社科院已近10年的今天,提起当年的那段岁月他依然十分留恋,他说:“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来说,社科院无疑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了。因为在那里你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我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在社科院的时候做出来的。”那个时候的吴国盛虽然年轻,却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的学者。为求学术上的发展,他摒弃了外界所有的诱惑,在清贫的日子里坚守着科研的冷板凳。“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百二秦川终属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许多个日夜的苦读、思考、探索、求证,1996年5月,他的名为《希腊人的空间概念》与《重建自然哲学》的两篇论文相继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评为“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与“《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奖”。他的著作《科学的历程》也在1996年、1997年先后被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等权威部门评为“五个一工程”著作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学术奖,并在1999年被科技部、中科院、全国科协评为“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列入了新华书店总店《全国新书目》的“新中国50年百部名著”。1997年,他的著作《自然的退隐》再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他主编的丛书《绿色经典文库》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的“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1999年其著作《时间的观念》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除此之外,1998年他还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厚积薄发只为人生再攀登

“学然后知不足”,在社科院潜心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吴国盛渐渐感觉到自己学养的不足。为了在学术上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自己从事的科学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建立起有益的链接,于是,在繁忙的科研之余,1995年,他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西方哲学的博士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师从哲学系著名博士生导师、哲学大师叶秀山先生。回忆起当年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度过的三年求学时光,吴国盛最强烈的感受是:紧张。他说,当时他是属于在职读书,一方面要忙于哲学所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研究生院规定的学位课程,每天来回奔波于研究生院和哲学所之间,累是很累,但收获颇丰。他谈起自己在博士一年级时学习德语时的情景:“当时我们要求必修二外,于是我就选择了德语。零基础开始嘛,学习很紧张。不过好在当时也年轻,一年左右就啃下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年的德语学习为他将来进一步的学术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极好的德文基础。1997年,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吴国盛被社科院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当时这所学术研究机构中最年轻的研究员,那一年他仅33岁。对此他笑称,这都是研究生院的严格要求给学生带来的丰厚收获。

葆守热情一朝成名天下知

当年的吴国盛已经算是颇负盛名。然而,在提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却表现得十分轻描淡写,更不大愿意被人称为是“天才式的成功”。在他心里,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表达为一种单纯的学者生活——终其一生不断地读书、思考、交流、写作。在他看来,这些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在社科院那样安静的科研环境里,在13年的工作积累中,如果不做出一些像样的东西,那反倒是有问题的。如果一定要问究竟是什么在这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话,他更愿意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对于学术问题本身的兴趣,即学术热情。他提到: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天赋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其实都是更加优秀、更加丰富了,并且学校能够提供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更好了,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缺少学术热情、缺少那种把学术本身作为目的去努力的内在驱动力。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急功近利而丧失了对于学术本身的热情,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他说,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允许和鼓励多元选择的社会,年轻人不应该为了单一的功利目标而将自己的人生局限在一个很狭隘的范围内。社科院研究生院作为一个培养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基地,其富于特色的办学体制为有志于学问之道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与学术气氛在全国都是居于前列的。他特别希望我们这些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在研究生院学习的机会,把自己的学习热情保持下来,尽力把基础打扎实,不要为一些眼前的诱惑而遮蔽了心灵。因为成功往往属于耐得住寂寞的人。其实,说到葆守学术热情,吴国盛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既是吴国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在研究生院读博期间,非哲学科班出身的他,选择了从哲学史的基础开始从头学习。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围绕着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命运问题,顺着西方哲学的传统一路思考。三年磨一剑,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于2001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一。这是他所获得的众多奖项中最令人难以忘却的一项。但是,每每谈到这里,他总是将其归功于恩师叶秀山先生的教导有方,同时又很谦虚地表示自己的那篇论文其实并不是大家说得那么完美,只是自己学术道路上一次并不算成功的探索和思考而已。其实,所谓“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叶先生的严格要求下,吴国盛养成了对于自己的学术作品严格要求的严谨作风。不仅是对于自己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自己当年的成名之作——《科学的历程》一书,他也是一再修正,其第二版于2002年获得了《科学时报》社举办的“科学时报读书杯”更佳科普图书奖。而他自己,也由于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于1999年被母校北京大学聘请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0年又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 *** 特殊津贴。

执教燕园是真名士自风流

回到了北大,吴国盛笑谈自己不再有当年的创作热情,开始转型为一个“教书匠”。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正如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一个对于自己事业有热忱、有执著信念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会十分出色。2002年,吴国盛被教育部授予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其实,从1999年开始,他就在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中频繁出现,就环境保护、科学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等问题与学界及社会各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科学革命”与“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形成了自己新的学术思路。另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除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四个方向努力外,他还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在大众写作方面,他力求沟通科学与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吴国盛被开除公职了吗?

撤了职,现在职称降为讲师,不能 在上课。

吴国盛(1964年9月- ),男,湖北广济(武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 [1]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第七、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吴国盛1979年(15岁)考入北大地球物理系,硕士和博士阶段改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但都属于哲学专业,博士导师叶秀山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他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因此他虽然是科学史教授,但不能以历史专业的角度评价他“落后不一定挨打”这类观点。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您将免费获得

  • 全面诊断

    您将获得专家对您个人职称评审所需条件的全面诊断服务,我们不同于传统代评公司,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浅显的建议

  • 找出疏忽点

    我们在了解您个人的基本情况之后,将挖掘出您目前不利于职称评审的疏忽点,还将详细说明您在职称评审时应当改善的确切的事项。

  • 分析需求

    我们通过丰富的从业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好符合您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审需求。

  • 定制方案与报价

    对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将结合您目前的情况,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一份职称评审代评方案及报价单。

获取方案

×
请设置您的cookie偏好
欢迎来到职称评审网
我们希望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及服务优化,有关我们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决绝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