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全国认可吗
教育部认可的公办大学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该校是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该校毕业证书全国认可!
在安徽省内一本招生(省内一本生源90%以上,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20--25分),
省外二本招生(外省录取分数一般在当地一本线左右,或略高于当地一本线,性价比更高)
===================================================
安徽师大新校区建筑富有现代化气息,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空气清新、道路宽敞;
本部毗邻风景秀丽的镜湖,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转莺啼、百艳吐芳、香气怡人;
如果您希望毕业后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高考成绩超过一本20分左右,报考安徽师大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综合排名中位列113名(该排名仅供参考,全国共有本科院校800所左右),安徽师大1928年建校,是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现有硕士点157个,博士点5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副教授以上师资950名左右,安徽省内中小学特级教师中大半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大的中文、英语、数学、地理、化学、音乐、历史、政治、物理、生物等传统师范专业都是实力不错的,这些学科中绝大多数学科都有相关博士点或一级学科博士点,该校生态学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实力也挺不错;
==============================================
安徽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 *** 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截至2014年7月,校园共有3大校区,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
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安哥拉独立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
国家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 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有机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几本 安徽师范大学怎么样
安徽省内一本,省外二本招生;94%左右生源为一本,高考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线25 --30分;
该校以中文、历史、化学、生物、地理、英语、数学、政治、生态学、音乐、体育、美术等传统师范专业为特色,没有工科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等。
全国综合排名120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导师介绍
姓名:陆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1
职称:副教授
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研究方向:
陆林,男,1962年11月生,安徽芜湖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中国旅游研究》编委,《旅游学刊》特邀学术委员,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财经大学合芜蚌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
主要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
主讲课程:
人文地理学.旅游规划原理;旅游社会学.旅游科学进展.地理学基本问题。
代表性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滨(岛)旅游地发展特性及运行机理研究》(49871027)。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村镇型旅游地发展特征及运行机理研究》(40471035)。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城市化过程及机制研究》(40771059)。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山地旅游发展过程和机制研究》(40971083)。
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非耕地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对策》(98BJY034)。
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03BJY084)。
代表性科研成果:
1.陆林.徽州村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陆林.旅游规划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陆林.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林,章锦河.旅游形象设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陆林,葛敬炳,苏静.基于制度变迁的浙江省民营资本旅游投资行为研究.旅游学刊,2008(5).
6.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科学,2007(4).
7.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4).
8.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3).
9.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地理科学,2004(6).
10.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地理研究,2004(5).
11.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人文地理,2003(5).
12.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地理学报,2002(6).
13.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地理研究,1997(2).
14.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1).
15.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6(4).
16.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地理学报,1996(4).
17.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18.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19.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地理科学,1995(1).
20.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研究,1994(4).
21.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学报,1994(3).
22.陆林.山岳风景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探析——以黄山国际旅游业为例.旅游学刊,1991(1).
获奖情况:
1.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2001)。
2.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地理学会,2009)
3.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三等奖(安徽省,2006)。
4.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厅,2007)。
5.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2008)。
6.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5)。
7.中国地理学会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一等奖(中国地理学会,2008)。
8.中国地理学会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地理学会,2008)。
9.首届中国出版 *** 奖图书提名奖(新闻出版总署,2008)。
10.第七届安徽图书奖一等奖(安徽省新闻出版局,2007)。